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下的价值链突围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4-12-05 09:42:24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讯/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这是中国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但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渐渐流失,中国制造业必须建立成本领先之外的竞争力,向生产率要效益,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才能从贸易大国真正走向贸易强国。

  全球价值链主导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次改变

  文章称,近十多年来,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国际分工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业内分工,进而演进为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从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分工”有三个显着特征: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

  面对全球价值链主导贸易新格局的大背景,依据原产地原则进行的传统总量贸易统计至少存在两个弊端:第一,由于大量中间品贸易的存在,统计跨境总量贸易而非净增加值会产生大量重复计算;第二,由于没有反映出产品在生产环节上的流动,所以双边贸易统计中包含了他国中间投入品价值。如在“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中就包含了大量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迫切需要新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全球贸易运行和贸易秩序的全新核算方法——贸易增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统计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统计方法是在统计各国价值贡献的时候,扣除了传统通关统计中折返增加值,避免了重复计算,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状况。

  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2011年以来主要权威国际机构纷纷发布了基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相关研究报告,如2011年WTO和日本IDE—JETRO发布的《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报告等,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使得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有了重新的认识。根据WTO和IDE—JETRO(2011)报告,以增加值贸易方法测算,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三个年份相比传统统计方式计算出的顺差额要缩小20%—27%,如果考虑到加工贸易因素,贸易失衡的程度更是会减少40%以上,甚至在2005年达到了53%的缩减规模,可见,全球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全值统计那么严重。

  贸易增加值统计还原中国的贸易统计幻觉

  文章提出,(一)全球大约有5万亿美元被重复计算

  一国的出口产品中,不仅包括国内增加值,也包括国外增加值。国内增加值指一国的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本国增加值,这部分增加值由本国生产出口至其他国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国。UNCTAD(2013)报告显示,全球出口中约有28%是进口国仅仅为了将其作为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而进口,在2010年19万亿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约有5万亿美元被重复核算,而这对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以加工贸易和中间品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这种重复计算和虚增的成分更大。

  在全球价值链上,美国主要以其掌握的核心技术专业化生产高附加值部分,而中国由于长期以来高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要以其丰裕的劳动力承接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部分。这样的分工决定了中国势必进口大量中间投入品;而美国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表面上大多表现为中间产品的跨境出口,事实上是国内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布局和延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