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不对称降息是否定了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之意

http://www.CRNTT.com   2014-11-27 09:12:11  


  中评社北京11月27日讯/央行上周末的降息举动令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反应强烈,有人认为央行早该降息了,并判断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将转向宽松,甚至预测,下一步包括明年央行或会连续降息和降准;有人觉得此轮降息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不大,顶多能让房地产商日子好过些。但央行这次降息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转变。

  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文章表示,货币政策类型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所以,判断货币政策取向是否转变也应当根据经济运行是否正在或已经发生周期性变化。一般而言,在经济上升到成熟或过热阶段,往往伴随着通胀甚至严重通胀,这时货币当局所采取的是紧缩类型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到萧条甚至危机阶段,货币当局所采取的当是宽松类型的货币政策。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应是稳健类型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至今,中国一直采取稳健类型的货币政策。尽管这几年中,央行根据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保持定力,主动发力,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预调微调政策,但总体仍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这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判断。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尽管中国经济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空间广阔,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很大,抗风险能力也较强。而且,总体看,中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样的经济形势,尽管经济数据是近些年来最差的,但却是最良性的,是经济新常态下应当出现的再正常不过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使然。

  文章称,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当前的经济下行并非萧条和危机,更非“硬着陆”,如果来个强刺激,倒会将中国经济引向歧途。同时,经济新常态就意味着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而调结构、转方式对大到一国、一个经济体,小到一个企业都是最痛苦的事,原有增长模式要逐步退去,伴随着一系列包括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要陆续登台,但因经验缺乏、人才匮乏、资源错配等原因,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等新矛盾,为此,经济新常态也意味着需承受一定程度的增速下滑,换言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叠加阶段,能保持稳中有降或“软着陆”,实现中高速增长,就已是不错的运行状态。既想坚持调结构,又要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是根本不现实的。而且,从经济新常态还意味着经济转型的成功和经济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已出现了积极变化,股市正在走牛的现实,也恰与经济运行现状相吻合。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转向。

  也许有人还会说,降息是价格型政策工具,不到万不得已央行是不会动用的。既然动用了,就表明当前经济下行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正如央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人民币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答记者问时所讲到的那样,此次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重点是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而且,此次利率调整采取了非对称方式,扩大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简化了基准利率期限档次,创新了宏观调控方式,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改善了传统利率调整方式,体现了央行要求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贯彻落实好宏观调控导向,根据基准利率调整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意图。更何况,此次降息的重点,是把货币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举措。因而,还应多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这次降息。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