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揭秘莫干山真相:开会有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4-06-15 10:45:36  


 
  莫干山会议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这四人。为此,我采访了朱嘉明、张钢、黄江南。

  1984年,他们多大年纪?在做什么?

  朱嘉明33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身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经济师。黄江南34岁,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助理研究员。他们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第一届硕士,此时,刚参加完社科院举办的第一次博士招生考试。

  张钢,35岁,《经济学周报》负责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联络人。

  刘佑成,34岁,浙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缘起

  谈及莫干山会的缘起,朱嘉明、张钢、黄江南不约而同地想起天津-北京的火车。

  黄江南记得,“那时穿得很少,是夏天,我和嘉明等人去天津南开,在火车上议起来。北京青年经济学界已经动起来了,外地青年经济学家还没有。比如,天津的就特别想参加北京的活动。南开的杜厦把天大和南开的研究生组织起来,经常找我们去讲课”。张钢回忆,“我和嘉明、江南去天津南开和研究生对话,在回来的路上,大家议起,农村改革已经五年了,不进入城市改革不配套,不行。各地有人才,应该交叉,于是提出召开一次会议”。朱嘉明说,“我认为光靠老一代不行,年轻一代应该登上历史舞台。1984年1月,我去杭州,和刘佑成谈过。莫干山地点是我提出来的。1984年夏,我们去天津支持南开的活动,当时,天津经济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集体的力量,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口述,张钢写了‘关于召开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的通知’,是用铅笔,在一张破纸上写的。下了火车,直奔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在二楼会议室,让乔桐封整理,回到2号楼定下来,定稿是乔桐封写的”。

  毕竟二十四年过去了,记忆留下来的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和画面。翻阅朱嘉明1984年的日记:

  9月1日-10日 生活工作在莫干山

  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自9月3日-9月10日召开,这是我提议,与佑成、江南在今年3月于杭州发起的。会议成功了,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莫干山,住329楼。几乎每天早晨都去爬山。

  我直接组织 “对外开放组”的讨论。基本上是成功的。

  至此,可以看到,开会的设想最初萌生于朱嘉明的头脑,然后在杭州和刘佑成、黄江南交换意见决定下来,接着张钢加入,讨论、启动、落实,张钢成为会议最重要的组织者。

  朱嘉明的日记中有1月份在杭州、3月份在北京与刘佑成详谈、见面的记录。显然,刘佑成是使莫干山会议得以召开的人物之一。我先在网上搜索,知他曾任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还做过公司董事长以及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可是后来的踪迹就没有了。通过杭州的朋友打听,还是没有联系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