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香港成珠三角金融中心脱离现实

http://www.CRNTT.com   2013-10-14 08:24:47  


 
  过去,香港政府强调的是自由经济与不干预政策。应该看到任何政策工具都有其利与弊。高房价、产业单一化、本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不振等都是香港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市场失调。与迅速崛起的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香港在过去的长时间里完全放弃了仁政规划,对市场失调袖手旁观。实效显示,市场的失调削弱了香港的竞争力。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由于历史沿革,香港不仅生产率较高,而且工资与房价也要比大陆的一般地市高。那么,如何为自己定位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涉及如何保持市民的生活素质,实现政治平稳的目标。

  过去十六年港人生产率和名义工资增长缓慢,房价却推高了物价,因而实际工资和个人消费疲弱。内地居民到港的“个人自由行”扶持了香港的消费;内地的部分居民也因满足了需求而从中得益。那主要是利用了香港无税港的制度优势,而中国内地则相应会发生消费税收和商品供应减少的情况。但非完税的贸易却并没有令所有的市民得益,形成了负面效应,在香港也引起了一些两地民间的矛盾,比如婴儿奶粉。

  合理政策的协调本来是可以减低负面效应,令陆港经济融合更畅顺一些的。然而,遗憾的是政府的措施并不及时;在香港成为“珠三角超市”以后,竞争力形式的转换如何让市民受惠却还是港人争论不息的议题。

  成为中国内地或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还是位于中国沿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发展的方向问题。在香港营商成本高于中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下,纵然内地政府降低了准入限制,港资企业如果不以内地城市为基地去推销金融服务依然是不太可行的,那正好说明了当香港作为内向型的金融中心,它却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但作为位于中国沿海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则是还具有一定优势的,主要是因为香港既有内地的依托,又能较容易地操作国际业务,以及内地城市一时难以取代的文化优势。一些在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目前不可能或还不应该接纳的制度,例如普通法体系在香港却已植根。

  香港股市操作正是一个国内外投资者广泛参与交易的二板市场;当然要成为多功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还需要服务更广泛的客户,也应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若只想把香港发展成为珠三角金融、信息或培训中心,确有妄自菲薄,脱离现实之虞,也不利提高香港的长远竞争力。

  概括来说,香港经济近些年呈现的颓势并不源于外部环境,其疲态主要还是内因所致。由于缺乏社会资本,市场经济的优点不能充分显现;又由于仁政规划不力,市场失调却难以纠正,使它在与其他地区的和平竞争中呈现出了弱势。只有政治与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才能改变这种态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