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新兴市场动荡看内需主导模式之痛

http://www.CRNTT.com   2013-08-24 11:11:21  


梅新育(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讯/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内需主导、高消费率、低投资率恰恰是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根源,因为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持续的货物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潜藏着经济与货币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而国民储蓄和投资永远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上海证券报》今日登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的评论文章“从新兴市场动荡看内需主导模式之痛”,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5月以来,在美联储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和初级产品行情下行双重压力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再度出现大面积、大幅度震荡,充分暴露了近十年来备受推崇的内需主导增长模式的致命软肋,印度就是其中的典型。

  曾被西方舆论推举为赶超中国希望之星的印度,近两年来表现很糟,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通胀居高不下,货币汇率大幅度贬值。2011年6月—2012年6月一年之内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30%之多,今年2月以来贬值18%,19日一度贬到63.22卢比兑1美元的历史新低。更糟糕的是,面对经济困局,印度政府调控无力,备受掣肘。如此窘境,与这10年来西方和国内舆论对印度内需主导增长模式的推崇、对外向增长模式的抨击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须知,这种观点流传如此之广,以至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6年冬天借来华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到中国社科院演讲时,也不忘向中国听众推销印度模式,要求中国“以印为师”扩大消费。“消费占GDP的低比例对应于高比例的国民储蓄率。” 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印度经济模式的内需主导、高消费率、低投资率等特点,恰恰是其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根源,因为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持续的货物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就潜藏着经济与货币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而国民储蓄和投资永远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对印度经济模式内需主导等特征的推崇,对中国贸易顺差负面作用的过度抨击,不过是陷入国际清偿能力高增长时期流行的片面认识误区。

  印度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通常伴随着持续的货物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而这种持续的逆差必然削弱一国的货币稳定性,“特里芬两难”对此已作了深刻剖析。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占据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的霸权国家固然可长期承受这种国际收支压力而不至于崩盘,但新兴市场经济体必定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恶化成程度不等的经济与货币金融危机。近10年来这一风险之所以被广泛漠视,关键原因是国际清偿能力总量大幅度增长。据我的计算,1995年,全球外汇储备占当年全球进口贸易额比重为26.3%,2000年为28.9%,2012年已达60.2%。然而,如此巨额国际清偿能力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布是高度失衡的,因此,外汇储备对全球进口贸易额比重大幅度上升,并不意味着国际支付危机的风险已消除。倘若考虑到同时内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膨胀更大,国际支付危机的风险就更不容忽视了。

  不仅如此,在经济增长急剧失速或有急剧失速之虞时,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国在“保增长”时通常较少存在政策目标冲突,无需过多担心不能兼顾“抑通胀”等其他目标,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国则反之。在纷繁的现实世界里,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只能是多元的,这意味着不同经济政策目标之间有可能发生冲突。一般而言,旨在“保增长”而放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加大通胀压力,只有在通胀压力较小或正在趋向减轻之时,放松货币政策方才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大幅度上升的后果。而一国国际收支、资本流动等方面的特征将通过汇率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通胀压力。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