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通胀隐忧

http://www.CRNTT.com   2013-03-24 10:15:35  


 
  货币政策应中性偏紧

  文章指出,如果我们从货币价值的角度衡量,通胀其实就是一种货币现象,一旦其供应量超过其需要量,就会引发货币贬值即通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一切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都可视为通胀。也就是说,除了CPI、PPI和GDP缩减指数外,资源(土地、矿产等)、资产(房屋、股票、债券等)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是通胀现象。只不过由于资源、资产价格波动性过大,很难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态势,并以此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因此在实践中,还只能以CPI或PPI来衡量通胀水平(GDP缩减指数没有官方公布数据)。

  由于通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贬值现象,如何避免货币超发就成为各国央行应对通胀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分析、判断“货币超发”以及“货币超发”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相关理论和学说,如货币学派、凯恩斯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供给学派等。尽管这些理论和学说无一能完整解释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但综合起来看仍可找到一些共同点。如:货币供应要满足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的需要,但供应过度就容易引发通胀;货币供应与经济的货币化程度、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经济活动的效率等密切相关;影响一国通胀的因素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外(即输入型通胀);货币供应还与汇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关等。

  对于近期市场上热议的M2占GDP比重过高导致货币超发、通货膨胀问题,要客观分析。在西方货币学派经典的货币数量论方程MV=PY中,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是个常数,或者是个稳定函数,那么货币供应增速(M)与名义GDP增速(PY)之间就存在稳定的关系。即只要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大体一致, M2/GDP就不会逐渐攀升。然而,M增速目标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货币乘数相对稳定,即央行能够很好地控制广义货币M2(而不仅仅是基础货币M0);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唯如此,央行才能维持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但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达成。一方面,央行可以调剂基础货币,但难以完全掌控货币乘数。央行可以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但货币乘数还受商业银行行为、经济金融制度、社会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在央行掌控之中。金融脱媒的发展已成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M2占GDP比重偏高(2012年达188%,比高收入国家平均150%的水平还高),既与中国金融脱媒发展不足、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有关,也与金融运行效率不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有关。从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角度观察,M2占GDP比重偏高并不必然导致CPI上涨,但终归容易引发包括资源、资产在内的广义通胀压力增大,不得不予以重视。在目前全社会的流动性并不紧缺,表外融资发展又易于失控的背景下,确定一个适中的新增信贷额度和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对消除通胀隐患、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