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教授、古镇与图书馆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11:10:26  


 
  唐馆长说,每年这里的购书经费只有5万元,其中一万多元还要用于订阅报刊。不过电子阅览室的条件让他引以为傲,“光纤专线,每个月都要上千元!”

  为招徕读者,图书馆打出“环境优网速快配置高”标语,旁边甚至列出了电脑的硬件配置清单。这些蓝色的黑体字让我恍惚许久,仿佛穿越到一家网吧的橱窗前。

  “现在我们这里看书的主要是四种人,”唐立新介绍,“机关干部;生意冷清的店主;老人。这些人大概占三成。另外七成是学生——主要是小学生。上了中学压力就大,没时间看(课外)书了。”

  一位工作人员在我准备离开时刚到单位。无疑她已经迟到很久,但她手里拎着的一块新买的猪肉和她气定神闲的神情告诉我,她已经这样工作很久了。

  唐立新从少儿阅览室搬了几箱2012年的过刊放进车里,这是送给汉阳图书馆的。后者至今尚还没有购书经费,新书补给靠县馆的支援。在去往汉阳的路上,读书风气大不如前自然是主客间打发时间的话题。唐立新忽然话锋一转,谈起世界图书馆业的“先进潮流”,说要让图书“走出去”。这倒让我有些意外。

  “台湾、日本的图书馆现在开始在公交车上放书,读者看完坐车时放回车上就可以了。”他说,“我觉得这种做法,我们这里也可以尝试。”

“想不到做件好事都这么难”

  “小而不卑,难而不惧,奋斗不息,创新不已。”

  青神县政府的大院里有这样一幅标语,后来我在汉阳镇上也看到了。在四川,青神是个小县,人口仅20万。尽管离成都很近,但连我这个外地人也能听出两地口音有明显差别。也许是地理上的优势并未兑现为经济发展动力,又或者是青神所在的眉山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当地人能很认真地找出这里与成都的不同。

  “我们这里才是真正的四川,‘蜀’原本指的是我们这里。”青神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邵永义说。青神隶属苏轼故乡眉山市,县内干道随处可见“东坡初恋地”横幅。或许是旅游淡季的缘故,车过青神最著名的景点——苏轼当年求学地古中岩时,亦鲜见游客光顾。

  我在县委大院见到邵永义时,他正准备随同县委宣传部长下乡检查“村村响”工程的试点情况。邵希望我能够见证这个活动。这是国家广电总局布置给全国各地农村的任务,通过在田间地头竖起大喇叭,“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在互联网已然进入农村的时代,那些刺耳而混浊的高音喇叭显得尤为荒诞。在网上,各地抱怨“村村响”工程扰民的帖子屡见不鲜。

  “村村响”耗去半天时间,采访邵永义只能等到晚上。“对于梁教授,我有三点不理解。”邵永义开门见山地说,“第一,为家乡做贡献,一般人的选择是修路建桥,梁教授没有;第二,图书馆是梁教授建起来的,政府接不接招是两难。不接说明你不重视文化,接了,等于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你不能关门,维持它每年都要给它配备人力、物力、财力;第三,汉阳是个小镇,一万一千多人,镇上常住人口就几千人,他们忙于生计,早已过了从书本里找知识的阶段,那么图书馆到底有多大的读者群,它能发挥多大的社会效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