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老而不朽”周有光

http://www.CRNTT.com   2013-04-17 18:51:02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作为对他自己的鞭策,也是他践行的人生哲学。周有光上大学主修经济学,毕业后在银行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他靠的是进图书馆读书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其中包括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二级教授(离休前为一级教授)。

  1956年他改行参加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50岁的他又得从头开始。面对周围一大批国内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还得靠自学劲头和钻研精神。他不但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他忽然觉得自己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于是,他静静地坐在他那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的小房间中看书、思考、写作。他写下许多笔记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又不断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就是这样边学边思考、边写边修改推向读者的。尽管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公众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髙的评价。

  周有光主要是在90多岁后写这些文章,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与周有光同时代的人中,自学成才的很多,对周有光也有启发。如他敬重的胡愈之的学问,“几乎全部是自学得来”。周有光开始对调入北京改行想不通,胡愈之说:“这是全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受到他人格感染,到北京后发奋自学,从外行变成内行。周的妹夫沈从文只念过小学,后来成了北大教授;解放后一直挨整,被发配到故宫博物院当讲解员,最后靠钻研写出了一部关于中国服饰史的传世之作。这也给了周有光“攀比”的动力。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