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利率“负”转“正”,货币政策如何调整

http://www.CRNTT.com   2012-03-14 08:16:23  


 
  (二)降低利息率的条件仍不充分

  然而,央行采取降息政策必须谨慎,换言之,目前降低利息率的条件仍不充分。这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近期数量型调控效果显现,流动性紧张的格局将逐步缓解

  进入2012年以来,出现了流动性趋紧的局面,为此,2月18日晚央行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经本次调降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为20.5%,中小金融机构为18.5%。

  根据测算,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可释放资金约4000亿。受降准影响,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项回购利率整体继续回调。从3月份情况看,公开市场迎来了久违的资金解禁高峰。

  统计显示,公开市场3月份的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为2540亿元,到期规模较2月份的120亿元环比剧增逾20倍。其中,3月份央票到期量为1720亿元,正回购到期量为820亿元。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银行代客结汇为1236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1042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194亿美元。经历了连续两月的逆差之后,银行代客结售汇终于重新实现了顺差。

  综合而言,近期货币政策微调效果逐步显现,流动性紧张局面逐步缓解。而且,当前的流动性紧张主要是银行间和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相对紧张,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流动性并不紧张。因此,以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上扬为依据,提高基准利率的理由并不充分。

  2、降息难以撬动投资增长,却不利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一般的货币政策调控原则,面对经济放缓的态势,的确应该降低实际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就中国而言,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采取降息政策均有较大风险。

  第一,从短期看,降息难以启动经济增长。得出这一结论,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放缓的原因,然后将降息可能的效果与其一一对应,最终判断是否应该采取降息政策。

  经济放缓原因之一是由于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出口增速不断放缓。如果降息,确实有利于出口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但是对于外需下降,订单减少的问题无济于事,而且降低利率相当于鼓励出口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这将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的压力和风险。

  经济放缓之二是投资减速。从结构上看,本轮投资减速主要是基础设施、房地产这两大领域投资放缓所致,然而基础设施投资放缓是由于政策刺激力度减弱和高铁大检查导致,与利率高低本无关系;房地产投资放缓主要是由于几轮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开发商慎于投资所致,降低利率尽管有利于缓解房地产商资金不足问题,但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的条件下,房地产商纵有充裕资金,也不愿扩大投资。

  从投资周期看,企业利润增速不断放缓,垄断行业民间投资难以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难以承担带动投资增长大任,投资领域相对缺乏,新一轮以固定资产设备更新为标志的投资周期短期内难以启动,即便利率下降,也难以奏效。

  第二,从中长期看,降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低利率政策。由于中国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性原因,低利率环境将造成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借款冲动,形成广大储户补贴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局面。国有企业以低廉的成本获取资本并从事处于上游的资源性和基础性垄断行业的投资,甚至从事房地产、金融等资产领域投资,放大资产泡沫。

  与此同时,部分缺乏效率、两高一资、落后产能的行业在低利率的条件下也得以继续生存,进而阻碍投资结构调整步伐。降息或者说维持低利率政策,只能使经济结构在旧有的发展模式下走得更远。“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利率政策,积极改变资金市场价格扭曲的现状,逐步引导利率实现市场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