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以假乱真:收藏市场的“毒丸”

http://www.CRNTT.com   2012-02-01 13:24:29  


正在打印中的高仿书画,该机器可以同时打印四张书画作品。
工作人员正在用40倍的显微镜鉴别一幅书画手卷的真伪。屈菡 摄
  中评社北京2月1日讯/说起从拍卖行买回“印刷赝品”的经历,在收藏圈里摸爬滚打近20年的郝惊雷既气愤又悔恨。

  “这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郝惊雷说,2010年5月,他在嘉德春拍上看中了王文治行书手卷、方士庶沧海秋波图和顾文渊、蔡远等合作的山水画册,经过竞拍,他以20万元的价格中标。“中午取回拍品,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

  郝惊雷立刻折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要求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接着,郝惊雷将3幅字画送到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进行鉴定,3位分别来自故宫和荣宝斋的专家给出结论:王文治行书手卷与方士庶沧海秋波图并非真迹,顾文渊、蔡远等合作的山水画册结果待定。随后,他又请印刷界的专家进行鉴定,得到的答案是3幅均为印刷品。

  “如果是后人仿制的赝品,我也就认了,但这是印刷品,严格地说是工业产品,没有丝毫收藏价值。”郝惊雷说。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他将嘉德公司告上了法庭。

  2010年9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此案。嘉德公司否认3幅字画是印刷品,并表示“不保真”是拍卖行业的规则。在双方对鉴定结果存在分歧的情况下,郝惊雷向法院提交了司法鉴定申请。

  “自从这起案件被媒体曝光后,很多有相同遭遇的收藏家或明或暗地对我表示支持。”郝惊雷说,他逐渐明白,“这起案子掀开的仅仅是书画复制的冰山一角”。

以假乱真的印刷书画

  郝惊雷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高仿印刷书画的印制、销售、拍卖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并流入了艺术品交易市场。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毅较早就开始关注书画印刷。“上世纪80年代,我参与过书画的印刷复制。当时,某美术机构经过黄胄先生的同意,对他的一幅作品进行了复制。”尹毅说,那时的印刷作品会留有网点,如同“胎记”,是复制品与手绘作品的主要区别。

  “当时有年轻的技术员提出,能否把网点去掉,以最大限度追求与原作的相似度,但立刻被在场的印刷专家否掉。专家认为这项技术不可能实现。”尹毅回忆说。进入新世纪后,国外喷墨打印技术引入国内,复制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2006年,我看到了无网点的书画印刷品,非常惊讶,那个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技术实现了。”尹毅说,随后他开始研究这一课题。据他观察,2009年至今是书画印刷复制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里,喷墨印刷技术的普及可谓神速,仅北京开展这项业务的公司就多达百家。

  “国外几项印刷技术的发明也为中国书画的印刷复制提供了可能。”从事印刷多年的林诒洪表示,3年前,美国惠普公司研制了颜料喷墨印刷设备,有别于以往的染料墨,其与手绘书画所用颜料更为相似,而且可以直接印刷在无涂层的普通宣纸上,这使得材质与真作更为接近。此外,微喷技术的实现使得墨点接近无限细小,加上墨滴在宣纸上的晕染,印刷作品上的墨点很难被观察出来。“专门的制假机构还会选择使用印版印刷。他们通过激光制版,再利用相关技术消除网点,使检测方法抓不到把柄。”林诒洪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