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日本首相为何“来去匆匆”?

http://www.CRNTT.com   2010-09-16 10:38:23  


 
  ※日本首相何以常常“闪电式”辞职

  首相只是政府“总召集人”,却总要当“替罪羊”

  日本的民主制度设计,实际上并未赋予首相很大的权力。顾名思义,作为“内阁总理大臣”的首相实际上只是内阁的首席,更像是一个“总召集人”。但这样的召集人,却要为内阁成员的行为负责,可谓随时面临离职的压力。

  兼任内阁总理大臣的首相有权决定内阁的人事安排,但如果内阁成员在其决策过程、处理方式等方面曝出丑闻,一切责任又自然而然归到首相头上。例如,小泉的接任者安倍在2007年突然辞职前,其批评者就猛烈攻击他“用人不当”:第一任安倍内阁出现了远藤武彦报假帐丑闻,内阁改组一周后,又有两个农林水产大臣出现类似的问题。

  官僚体制保证国家运行,首相来去自如影响不大

  正如专栏作者加藤嘉一指出,“聪明的官僚”与“无能政治家”的结构早已成为日本舆论界的共识。他所说的,正是传统日本政治在运作上“官僚支配”的显着特征,即政治决策往往由强大的官僚层主导,政治家甚至首相都可能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冷眼对待首相的频繁交替,却不太担心政治运作不下去了。

  日本的“官僚”指的是在日本各省厅(相当于中国各部委)工作到退休的公务人员,他们与政客的功能是很明确的:靠家族影响力上台的政治家往往不够专业,而官僚们的职责就是为他们提供帮助。这种“官僚主导型”政治在日本“失落的十年”达到极致,官僚系统的高度成熟让首相、内阁的缺席得以长期持续。小泉可能是近几十年来,唯一一位以领导魅力驾驭于官僚系统之上的日本首相,反过来,这个能力也让他得以稳坐首相位置5年之久。

  公众舆论:用民调和丑闻揭露扳倒首相

  如今为人熟知的尼克松“水门事件”,让世界见识了记者如何扳倒美国总统。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时刻在第一大报(《读卖新闻》)有上千万读者的日本上演。在日本,小至地方议员、大到一国首相,被媒体揭发的丑闻和民意调查随时可能把他们拉下台。前自民党首相福田康夫下台时,其民意支持率从上任时的57%跌至不足20%;鸠山辞职的缘由之一,就是被媒体穷追不舍的政治献金丑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