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中国制造”在南非的命运 | |
http://www.CRNTT.com 2010-07-12 10:12:26 |
新闻链接: 马光远:世界杯、呜呜祖拉与中国制造的衰落 2010年06月28日17:21财经网 作者马光远(经济学博士) 中国足球队继续缺席南非世界杯,但中国元素却无处不在:从比赛用球到球衣,球网,呜呜祖啦,球哨,球鞋,球袜,乃至于球迷的假发,无一不来自中国。用阿达迪斯生产负责人马科夫斯基的话说,通过中国制造的比赛用球“普天同庆”,“中国将参加每场比赛。” 然而,“中国制造”大规模渗透,引发的更多的国人的反思和忧虑。出现在世界杯上的这些“中国元素”,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代表,毋宁说是反思的镜子: 一是利润被压薄至极限。以大放异彩的“呜呜祖拉”为例,款式各异的“呜呜祖拉”出厂价一般是在0.6元到2.5元,而在南非可以卖到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到5%,如果再考虑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呜呜祖拉”是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二是,哈尔滨啤酒和英利集团作为首次成为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中国企业,其营销思路却饱受质疑。一些人认为,哈尔滨啤酒的市场纯粹在中国,却拿不菲的资金到南非去做广告,让人莫名其妙,而英利集团,这个连中国人都很陌生的从事新能源的企业,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5个多亿的资金砸向世界杯,更是让人觉得打了水漂。 第三,至于南非各街头由中国厂商提供的转播赛事的大屏幕和体育场用的格力空调,更是被指为“出场”而代价不菲。这样,在经济界,“中国制造”似乎比中国足球更加无厘头,微不足道的利润,莫名其妙的营销,即使真的“参加了每一场比赛”,就能为此而弹冠相庆吗?的确,相对于虚妄的狂欢,这种反思和冷静的价值更弥足珍惜。 不过,如果将3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中国制造”做参照系,还是应该承认,“中国制造”来到南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而来了之后面临的尴尬,最多不过是被“葡萄牙狂进了7球”而已,相对于那些根本没资格参与的,还是应该感到欣慰,也应该对这些勇敢的参与者给予足够的宽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对此进行制度层面的检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