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吴冠中:美术界是变形的妓院……

http://www.CRNTT.com   2010-06-27 08:48:34  


 

现代快报:艺术战士吴冠中

2010年06月27日03:18 

  在中国当代画坛,吴冠中是一个闪光的坐标。九十一载春秋飞渡,他用如椽巨笔记录了人生的悲喜甜酸,也记录了时代和艺术的沧海桑田;九十一年风雨兼程的生命羁旅,一分一秒地垒筑起这位享誉国际的绘画大师的艺术高度,每一步,都艰难备至。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理论,吴冠中常常放下画笔,拿起钢笔,与画坛的保守派们争辩,从世纪末画坛笔墨之争,到炮轰美协、画院的不作为,吴冠中以一个艺术战士的身姿,为中国画坛“革命”。快报记者 李谷

  “笔墨等于零”

  引发世纪末中国画坛之争

  1992年,吴冠中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颇具挑战性,叫《笔墨等于零》。其基本观点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价值等于零,就像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绝对奴役于一定思想情绪的表达。由于“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再次触动了传统中国画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引起了美术界同仁们的高度关注。

  到了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98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大展》研讨会上,张仃发表论文《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对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进行了温和而坚定地批驳。张仃在文章中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吴先生这一说法”。张仃认为,“书画同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一切中国绘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实践都要从这一现象出发,而这一共生现象的基础是一种工具文化,古人直接用“笔”来定义这一工具文化。它是认识中国画最根本的立脚点,是中国画最终的识别系统。线条的笔性是完全具备独立品格的,这也就是黄宾虹所说的“内美”。它是中国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由,也是笔墨即使离开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的原因。笔墨精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在,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

  张仃的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画家、评论家纷纷撰文表示赞同。对此,吴冠中在1999年4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再次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除了坚持原来的观点外,吴冠中批评了当今中国画创作中笔墨僵化、程式化的现象。比如有的画家到了美国,自称画了一批美国的风景画回来,一看不过是黄山、庐山的翻版,只不过多加了几栋美国小房子而已。

  吴冠中认为,吴昌硕和齐白石都是绘画大师,可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到晚年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要学他们,即使学一辈子,把精髓都学到了,也还是重复前人,没有自己的东西。因此,与其学他们,不如另辟蹊径,学会表现自己的感情。

  吴冠中最后这样写道:“西方人觉得中国水墨画没有前途,就是因为我们陈陈相因,老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所以必须发展,必须革新,不然就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其实是想保住中国画的前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