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胶囊公寓,这个郁闷的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10-04-30 13:35:30  


租住胶囊公寓的甘肃诗人孟小来。
 
  以前老担心赔本,这下全京城的记者都扎堆采访他,他信心百倍起来。“这回肯定能成功,不过我得看看再说了,现在倒不着急转让(专利)了。”

  随着“胶囊公寓”知名度的上涨,新浪乐居也找上黄日新商谈合作,最终,新浪网获得了“全权负责运作”胶囊公寓的授权,在网上征集网友到六郎庄体验“胶囊”生活。

  黄日新索性将8间胶囊公寓的钥匙,一度交到新浪某编辑手中:“谁想体验,就让他先找你。”

住“胶囊”的租客

  一阵快跑,绕过臭气扑鼻的公厕,经过进村处的小树林,径直向车站处奔去,25岁的张琪要赶最后一班公交车回西三环的白石桥。那里有她的另一个住处。

  2006年从山西电大毕业后,父亲早逝的张琪,告别阳泉的母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凭借2005年曾经在全国大学生电视广告大赛山西赛区第一名的资历,她顺利获得了在一家公关公司做房地产推介的工作机会。每月收入3000-4000元,白石桥每月房租800元,相对来说虽高了些,但努努力倒也能承受。

  张琪是胶囊公寓的一名志愿体验者。为节省房租开支,同时也想赶一把时髦,在论坛看到招募帖子后的4月3日,张琪和其他网友及新浪员工一道,来到了中关村附近的六郎庄。

  下了公交车,再步行几十米,在村口一栋民工楼稍作停留后,直上三层。她第一次见到了“看起来像厕所、住进去像监狱”的胶囊公寓。

  几名试住者写下了当天的日志。“过家家”心态使得他们或多或少流露出对胶囊公寓过于浪漫的好感。来自沈阳的大学生孙常云这样说:“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时尚,未来的中国,会迎来胶囊公寓时代。”

  不过,这几个人,谁都没有长住,唯独张琪留了下来,成了第一个“胶囊”租客。她爽朗地笑着说,“觉得好玩,对自己也是一种极限考验吧,看我能坚持多久。”

  4月10日这一天,张琪按每月350元的标准,押一付三将总计1400元房租交到了黄日新手中,而孟小来成为继张琪之后,第二个正式租客。

  几天后,我再次到六郎庄找张琪。这一回,张琪对公寓有些抱怨:空间太窄翻不开身,心情郁闷;隔壁是民工,晚上很吵;房间阴冷;上厕所和洗澡不方便:不论早晚,上厕所都要下三楼去公厕蹲坑,洗澡在一楼,但仅有一个洗澡间,且只在规定时间开放;铁皮上新刷的油漆,味道很浓,对身体有害。

  不时有同事和同学劝她别住了,她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她说,过一段时间,或许就会搬走。吃过晚饭后,她整理了一下床上的东西,锁上门,拎起背包走出胶囊空间,回白石桥的住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