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郑永年:中国的开放及其难点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05 10:00:25 |
在体制外先进行改革,产生新的利益,从而对体制内的利益产生压力,得以进行体制内的改革。在经济领域内,如果没有发展出非国有部门的经济,很难想象体制内的改革会发生。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大改革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之所以能够发生,一是因为来自非国有部门的压力,二是因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部门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方面也是如此。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大量民营企业家,出现了私有产权。同时经济发展也为中国造就了各种类型的中产阶级或者中间收入阶层。就是说,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政治过程就必须包容这些新兴社会阶层,必须保护这些新兴阶层的财产。这就导致了政治改革,即通过修改宪法和通过《物权法》来保护包括私有财产在内的各类财产,同时容许民营企业家加入执政党,影响政府的政策。在很多方面看,中国出现了向开放的一党制发展的趋势。 当今中国改革的阻碍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的改革变得那么困难了呢?已故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Mancur Olson)根据对西方发达历史的观察,发展出一个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稳定久了,就会产生很多分利集团,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办法就是从现存体制中取得最大的自我利益,反对和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奥尔森认为,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很难克服,往往通过革命和激进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奥尔森教授所说的情况。在前面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过程向社会开放,开放的结果是产生了很多新的利益。这些新利益在克服改革的阻力、推进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这些新利益本身已经成为庞大的既得利益,反而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了。 在经济层面,应当说现在的改革局面要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好得多。改革需要成本,现在中央政府已经积聚了相当大的财力,有能力来进行改革。但为什么就是改革不动?例如社会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劳动保障等等),在很多年里,社会改革一直被视为是改革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人也都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并立志改革。然而,改革进展并不理想。社会改革需要很大的财力。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钱用不到社会改革上去。为什么?一句话,既得利益主导改革,他们不想把钱用到有利于社会大多数,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上去。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