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金融调控局面 明年更为复杂

http://www.CRNTT.com   2009-12-07 11:36:54  


  中评社北京12月7日讯/与2009年全力“保增长”相比, 2010年中国金融调控面临的任务和形势更为复杂。

  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李若愚文章分析,一是复苏的可持续性问题仍未解决,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三是信贷存在结构性问题,四是国际金融存在较大变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金融调控构成新的挑战。文章如下。

  
  一,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问题仍未解决

  在政府一揽子政策的强力刺激下,2009年中国经济基本确立复苏态势。但中国经济复苏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仍面临外需不振、国内增长动力切换两大难题。

  一是外需不振的局面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中国出口形势难以彻底扭转。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各国政府“稳金融、保经济”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发挥作用,美日欧等主要国家的实体经济开始显露转暖迹象。外围经济的好转使中国出口也有所好转,中国出口出现企稳回升局面。但对于中国出口形势的好转还不能盲目乐观。

  一方面中国出口能否持续好转并成为经济复苏的动力仍取决于欧美日等国经济的根本好转和需求的彻底恢复。目前各国经济在向好,但复苏进程缓慢,而且能否持续还难以预料,尤其是对经济走势有重要影响的就业状况仍在恶化。就业的低迷势必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回升,并对其经济复苏形成拖累。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突出,贸易环境在恶化。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尤其近期美国频繁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的举动,1-9月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虽然数量同比下降6%,但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

  二是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拉动,内需增长的内生性动力还不容乐观。2009年内需挖潜卓有成效,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实际增长17.3%,为1985年以来的新高。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幅高达37.4%,为近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但未来内需能否在2009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扩张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考虑到目前住房和汽车等消费热点已相当旺盛,2009年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和住房购置税收优惠等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效应递减,政府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治理可能制约投资增速上行空间等因素,未来内需增长超过2009年有一定难度。

  二,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温和通胀将再现

  2009年下半年以来,CPI与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其中,CPI降幅由6月份的1.7%收缩到10月份的0.5%,PPI降幅则由8.2%缩小到10月份的5.8%。CPI与PPI的变化表明流通和生产环节的通货紧缩压力在不断减弱。从影响物价走势的因素看,2010年CPI与PPI同比变化将由负转正,通货紧缩将结束。

  首先,按照2009年CPI的环比变化率计算,2010年CPI翘尾因素在1%左右,PPI翘尾因素在3%左右。

  其次,社会通胀预期已经形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先后推出超常规的金融和财政刺激方案。目前全球范围的刺激政策已经激起了通胀预期。中国股市和房市的活跃,债券收益率曲线变陡峭,也反映出社会通胀预期在形成。据央行储户调查,2009年三季度,44.6%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这一比例比一季度增加18.5个百分点。

  再次,2009年3月份以来,全球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综合反映国际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美国商品研究局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9月末较3月末累计上涨18%,而10月份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重新回到80美元附近。如果2010年美元持续走软,世界经济持续好转,对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将进一步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对中国产生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最后,货币供应高增长加大未来通胀风险。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经验来看,中国M2与CPI变化确实存在一定的领先关系。总体来看,2010年CPI将由负转正。虽然物价回升,但由于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多数工业产品供过于求,所以中国价格机制的传导仍然不畅,物价上涨仍将呈现结构性特征,物价涨幅将较为温和,估计在3%以内。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