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经济危机 白领和中产失业危害更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2-20 07:28:00  


 
  “削边式裁员”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逐级踢下效应”的形成。即一个位置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失业,会导致逐级向下顶替,当然这种顶替往往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这意味着一个上层的就业岗位的失去,可能会导致若干个岗位上人员的更替。换言之,在这样的失业中,由失业造成的工作不稳定性要远远大于失业本身,由此形成的工作不稳定性的预期会由此而大大放大。形象地说,最终就业位置每减少1个,可能会有10个人经历短暂失业或工作变动,100个人产生工作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的不安全感就会产生,甚至形成大范围扩散。与此相联系的,就是社会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在中国,由于中产阶层家庭负债率普遍偏高,许多人都有大笔的房贷需要按月偿还,因此,工作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就业,至少使失业问题不至于过分恶化。在中国政府不久前出台的系列性应对措施中,其中之一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一般地说,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结构以及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专家曾经根据各国人口构成的情况,以经济增长能保证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为依据,界定过各国经济衰退的临界点:中国8%,印度6%;其他发展中国3%-5%,欧美等发达国家0%。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数量在减少的日本,轻度负增长不算衰退。在国内,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保障在8%以上,否则失业问题就会恶化。有一种说法,经济增长每下降1%,就将增加约千万失业人群。因此,保增长就成为应对失业问题的最重要的措施。

  但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时后者的影响甚至更为重要。因此,8%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有数据显示,在不同产业部门增加边际投入1万元,能形成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商饮业可以带动就业0.247人,而包括金属制造、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在内的重化工业都在0.05人以下。有经济学家认为,修一条地铁投资50亿元,能提供2000人就业就已经不错了。类似的,修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核电站这些都一样,都无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相反,加强对创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则意味着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如何将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措施真正落实到扩大就业上来,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