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毒素与元素 造就台湾文化惊奇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5 09:45:39 |
对台湾人而言,甲午战争与乙未割台是历史不幸,“皇民化”也不是自己选择,这段历史已走过,也已进入台湾文化元素中。因中日、新旧混用,艺术创作风格可作大胆实验,台湾文化多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这不是日本帝国的“德泽”,而是台湾人面对艰难,保存元气的方法。 从结果论而言,今日的明华园与霹雳作为当代台湾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殆无疑问。其创作风格,既有传统中国戏曲的根柢,又有现代剧场概念,带点日本色彩,并运用影像科技技巧。进一步分析其创作脉络,很难说与皇民化运动的戏剧实验无关。换言之,如无皇民化运动时期的“禁鼓乐”,迫使歌仔戏艺人改演新剧,把传统戏剧里的皇帝、宰相改成董事长、总经理,打开歌仔戏荒诞的创作手段,就不会有战后明华园的演出风格。这是厦门歌仔戏或漳州芗剧未曾有过,也做不出来的经验。 没有皇民化时期以新人形剧取代传统偶戏的毒素,战后台湾不会在传统布袋戏之外,看到中国大陆所无的“金光冲冲滚,瑞气千条”的黄俊雄“金光戏”,更不会有后来被网路票选为“台湾意象”的霹雳布袋戏了。 战后的台湾文化充满后现代现象,有人曾用“岛国心态”形容台湾的故步自封与偏执孤僻。这种原属国际形容英、日帝国主义的负面形象,运用在台湾“本土”,应出自民主化过程的统独争议吧!其实,抛开政治思维,很难想像终日面对大海的岛屿人民,会心胸狭隘、目光如豆。 回首台湾的历史,十七世纪闽粤沿海穷苦人家或亡命之徒,九死一生来到这个海上孤岛,胼手胝足,建立家园。相对台湾官吏、仕绅与驻军从边陲遥望朝歌,移民世界天高皇帝远,自助天助,以祭祀结合戏曲、社火,整合社群情感,成为民间社会的主流活动,并形塑台湾文化的庶民性格,敞开胸襟,吸纳不同元素,让生活文化不断再现,连西洋管乐队都成为迎神赛会的阵头。 有史以来,实际治理台湾岛上的是政府(帝国)、豪门雅士,有人心怀斯土,努力经营,有人“生鸡蛋无,放鸡屎有”。不谈昏庸的统治者,一些信誓旦旦要与台湾共存亡的忠臣孽子、文人雅士遇到急难关头,逃之夭夭,惊魂甫定,再回头吟弄风月,感慨一番,则大有人在。往昔的经验,只有在地辛苦耕耘的平民百姓才会把台湾当作安身立命的地方。 用心看台湾,更能体验“台湾”这个岛屿空间的文化韧性与包容力,也看到持续前行的脉络与方向。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