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进入品牌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9:58:57  


 
  事实上,王海山和父亲的选择,恰与很多日后成功的企业的发展史相一致——最初依靠流通赚钱的原始时代已经过去,附加技术、附加不一样的服务、附加与众不同的品牌,超越周围的竞争者,几乎是胜利者惟一的选择。 

品牌的影响 

  1992年,经历了大约8年多的积淀后,品牌这个词,才全面地介入中国社会。 

  当年3月,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在《深圳特区报》刊发。文中,邓小平在第二次南巡中,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言论一出,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媒体和企业开始反思自己的同质、低价之路。品牌、商标这些词语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此前,民间亦有讨论,但从未活跃到这种程度。 

  前一年7月,于泽辉从北京大学毕业,分到北京市工商局商标广告处工作。1992年年初,度过了最初的实习期后,美国玛氏公司指责国内厂商侵犯其商标的控告信,摆上了他和同事的案头。 

  1992年,对服装格外敏感的小姑娘晓雪已经大学毕业,成了嘉禾影业的一名职员。工作第一年,在香港LV店,她花了两个月的工资(大概4000元左右)买了一个小包。 

  1992 年,也是一个分界线。这一年之前,晓雪这样的人还需要去香港购买国际品牌。这一年之后,国际奢侈品的厂商们嗅到了中国市场的新气象,开始陆续抢滩:当年6 月,燕莎友谊商城在一片麦田中落成。开业伊始,标价15万元的劳力士、近万元的钢笔究竟卖给谁,成了报纸公开讨论了很长时间的话题。 

  讨论归讨论,价格更高的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LouisVuitton当年在王府饭店开设了第一家店铺;一贯比邻而居的国际大牌Gucci、 Hermes、Armani们,还有另外那些新奇的、难以发音的LOGO,以令人吃惊的价格标签,轮番冲击着大众的眼睛。 

  与之前进入中国人视野的皮尔卡丹、梦特娇相比,很多人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大牌登场。电影《大腕》中的一段台词,巧妙地反映了这一幕,让很多人在电影院中会心一笑:“所谓成功人士,就是不买对的,只买贵的。” 

  在国内,大约在同一时间,王瀛再一次觉得不妙——榄杆市大街上,出现了很多同行,他叫栗子王,对方叫“栗子大王”、“正宗栗子王”、“栗子皇”。“都是认识的人。说了,对方也不听。凭什么你叫得,我就叫不得。”王瀛说。 

  已是北京商标事务所副所长的于泽辉撰文分析称:1992年前后,是国际品牌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是国内品牌(商标)诸侯混战的时代。 

  面对众多面目相似的品牌,消费者陷入选择之困,生产者则在自相残杀中一同沉沦。 

  发现适合自己的品牌,成了中国消费者必备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则是生产者惟一的选择。 

  1996年,每隔两个月,68岁的王瀛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工商局,要求制止邻居们的不正当竞争。大约1年后,依靠坐在负责人办公室不走的非常规手段,王瀛拿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注册商标的表格,给自己注册了一个叫做“王老头”的糖炒栗子商标。 

  一种崇拜 

  2000年,晓雪改行,出任《ilook》杂志的编辑总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