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契机

http://www.CRNTT.com   2008-11-28 14:29:54  


  中评社北京11月28日讯/《解放日报》发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年的文章,作者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契机。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寒流”,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契机。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影响外资到中国采购原材料,一方面又影响中国制成品出口。此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很好的时机。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出口劣势;另一方面,对有竞争力的产品直接到国外销售可以降低出口成本,绕开贸易壁垒。因此,当前的金融危机给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在欧洲如德国,一大批中小型制造企业遇到了“瓶颈”,亟须中国这样具有制造优势的合作伙伴。 

  那么,哪些企业适合走出去?幷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走出去,首先,具备一定实力、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资金雄厚、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企业才比较适合到海外投资设厂,创自己的牌子,扩大自己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其次,要注意选择我国占优势的产品,差异孕育着商机,利用我们的优势去占领市场份额,是企业投资战无不胜的秘诀。北京奥运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借此东风,把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国餐饮、中国文化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幷相应地把设备、料件和产品带出去恰是时机;第三,不要只侧重于制造业的投资,而应当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有更多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到境外设点,主动寻找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英国伦敦现在就有很多机会。首先,金融危机迫使银行和富人们纷纷从伦敦撤出资金,导致房地产及零售等诸多行业都陷入了融资困境,更造成伦敦奥运项目资金的短缺。现在汇率的天平正好向海外投资者倾斜,房地产价格也在下降,英国金融人才的失业更是给海外投资者招兵买马创造了良机。英国经济暨商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8年11月公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今明两年,金融城总计35.3万金融专业人员(2007年估计数字)中约有6.2万人可能会失业;其次,据英国地产公司Savills PLC的数据,今年1-9月份伦敦房价下降了12.1%。根据麦肯锡经济研究部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公布的数据,2006年英国的资本往来流量达到了2.4万亿美元,仅比美国少了4000亿美元,要知道美国经济规模可是英国的五倍。此时,上海的金融机构设点去伦敦挖掘金融人才成本更低,借助伦敦金融城依赖国际性市场的优势在伦敦迅速发展中国国际金融业服务网络更是难得的机会。要知道,离开了伦敦的环境,伦敦上空的鹰未必能在黄浦江上自由翱翔,中国金融业国际化扩展本土化经营不可忽视。另外,近期伦敦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针对新房屋建造、轻轨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环保节能减排等,对于我国正在调整中的房地产和建筑业来说,何尝又不是机会呢? 

  其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有哪些?海外投资关键要研究市场需求,占领市场份额。海尔之所以海外投资能成功,关键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首先,海尔的产品已经在技术上有领先地位,与别人的产品有差异,和类似产品相比有性价比占优势的竞争力。海尔的做法是先做好市场,在当地的市场销售达到盈亏平衡点以后,再设工厂。在美国海尔冰箱销售到40万台,才设自己的工厂。在意大利也是如此,冰箱销售量达到29万台的盈亏点,才在意大利收购了一个工厂。而且海尔采用了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当地融资、当地上市、当地员工的本土化经营。 

  当然,海外投资风险巨大,应注意防范。首先,要做好周密的可行性研究,深入了解拟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幷做好盈利预测,切不可草率投资。务必吸取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受阻,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后,受累于后者股价下滑、形成巨额账面浮亏的教训;其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无论是投资幷购谈判还是在东道国进行经营管理,不能再按国内的思维模式和经营理念,一方面必须借助高水准、国际化的人才来进行项目谈判和管理,另一方面要选择与中国具有稳定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作为投资首选地,规避风险。例如,中国已经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这些协定可以保护中国的海外投资,使它们获得相对公正的待遇。此外,中国目前已批准建设了不少境外经贸合作区,它们也有利于中小企业拓展对外联系渠道,了解外国的经贸投资环境和贸易投资机会,减少无序投资的资金资源浪费;第三,要想在东道国稳定发展,一定要走“本土化”经营的路子,随着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扩展,国际通行的商业法律、规则、惯例已经被各国跨国企业广泛接受。中国企业只有真正学习、尊重乃至融入东道国的生活文化,才能实现本土化,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的人才和技术,才能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来源: 解放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