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8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古生物学研究,新发掘的一只甲龙的骨骼遗骸显示,甲龙科恐龙可能曾掌握了挖土的本领。这个恐龙标本名为MPC-D 100/1359,或能增进我们对晚白垩纪(8400万—7200万年前)动物行为的理解。
人们已知甲龙是生活在白垩纪的一类有盔甲的大型食草动物,而多种多样的甲龙们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甲龙类在恐龙历史舞台上较晚才出现,在白垩纪的末期,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装甲”——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大多数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以及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甲龙类四条腿和脖子都比较短,脑袋则是宽宽的。
此次,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团队从上世纪70年代在蒙古南戈壁沙漠发现的“Baruungoyot”组一个地层中,发掘到了骨骼残骸并标号为MPC-D 100/1359。研究团队分析认为,MPC-D 100/1359的多个解剖学特征显示,这或许是一只甲龙,且它曾适应了挖土——这只甲龙的前足骨骼呈浅弧形排列,这是能用来挖掘松软土的证明。
而与其它恐龙相比,这只甲龙有多个椎骨,后足骨骼数量更少,这些特征或能在MPC-D 100/1359挖土或摆动尾巴时帮助其固定身体。此外,MPC-D 100/1359的体型属于中间宽、前后窄,这或许使它的身体在挖土时能保持笔直。
研究团队推测,MPC-D 100/1359可能曾通过挖土来获取可食用的水、矿物或根系,甚至可能蜷缩在一些浅坑中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下部不受捕食者的攻击。由于其中一部分特点,在其他甲龙中也报道过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因此以上发现说明,挖土的能力可能在其它甲龙科恐龙中也很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