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8日电(作者 王键)港口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但其战略意义远远超越一般的基础设施,港口经济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任何国家发展战略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西方不断抹黑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合作,“殖民主义论”“军事基地论”“债务陷阱论”甚嚣尘上;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发起“蓝点网络计划”自立项目标准,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倡议、牵头“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与中国展开在发展中国家的港口项目竞争;美国不仅疏离与中国的港航合作,同时施压盟友伙伴干扰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港口投资。港口,正在与不断加剧的大国博弈态势共振。
至此,中国战略界和学界需要回答,海外港口合作到底是商业的还是战略的,如果它关乎战略竞争,那么它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美西方将“海丝”港口合作抹黑为“异类”?难道海外港口合作是中国所独有的吗?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是中国学者构建“海丝”港口合作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恐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些思考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构美西方对“海丝”港口合作的炒作、诋毁。
蓦然回首、开雾睹天,品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旭教授的新著《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研究》,有豁然开朗之感。她虽然写的是“他山之石”,但作为最早关注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的学者,本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对该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更因日本相关实践与中国“海丝”港口合作互为镜像,且书中就港口研究搭建了国际关系视域下的分析框架,使本书具备较高的理论价值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作者敏锐意识到港口的战略属性。卷首开宗明义:在国际贸易中,海运占比90%,如果说海洋是全球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那么港口就是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和加油站。港口具有国际性、连通性、集散性,国内港口与海外港口自然而然地连点成线、成网,串起一国的国际经济和权力关系网络,这使港口与生俱来就不只是商业或技术议题,而是国家战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