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书坛新秀胡锦秋从艺片段



  锦秋印象:

  沉浸于古文字中十几年,竟培育出老成的外貌。一副厚厚的眼镜,似乎太早地披上岁月操劳的痕迹。而在谈笑风生间,又不失少年的率直和爽朗。他的作品第一次亮相,以“有金石味”而备受瞩目,及见作者竟然是个小伙子,同行们不禁惊讶。

  在各类展览中,他的年龄常被人夸大。在李平主编的《广东当代印人解读》一书中,收録39人中,排名第一的伍嘉陵先生,和排名倒数第三位的胡锦秋,年龄相差50岁。他们都是顺德书印双栖的两代人。当然,锦秋并不认为自己能与他们平起平坐。

  乡下出身的锦秋喜欢平淡和平凡。他又给自己取名胡凡,以示自己学识平凡,凡夫俗子,并无雄心壮志。而在许多前辈心目中,他才华横溢,锦绣秋色,艺术正当中天。

  锦秋入门:父亲是我第一任老师。

  少年锦秋五六岁就拿着毛笔,在地上醮水写大字,九岁跟随父亲上街卖春联,有时还写上几条。在初中时,一天他想要个印章,父亲没给,而是给他一把刀子。锦秋拿起刀子,学着父亲的样子,雕刻。讲起这段经历,他记不得刻了什么,但手给弄伤了,到现在想来还痛。父亲是村里的大能人,木石雕刻、写字绘画、诗词曲艺,无所不能。他的箔金手艺尤其一絶。村子有人造神柜,修祠堂,他是设计师和首席工匠,他还有几个学徒工。

  所以,锦秋的书法篆刻,源出家门,虽然今天他已冲出城门,但对父亲的景仰却有增无减,“他才艺广博,我最多只学了两成。”

  锦秋入迷:书信求学幸遇伯乐。

  读书时期迷上了篆刻,他对其它都不感兴趣,甚至老师的课都听不进去。人坐在教室,心想着印章。把零用钱省下,订有关书法的报刊、杂志。发现谁的字好,就千方百计写信求教。这几百封信他至今收藏。期间出现一个伯乐叫李平。他们谈书论艺,十分投机。李平治印的功力相当,通信近二年后,锦秋上广州会见这位“前辈”,在一个公园内见面,原来李平只比自己大几年。后来他们一道创立“双栖印社”,联系几十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相互砥励。

  锦秋人缘好,先后得到浙江刘江、陕西赵熊等当代名家指点。成为西泠名家袁道厚先生的入室弟子后,他艺术大进。10年来受益非浅。西泠是全国印坛高手云集之地,他又跨入一个新世界。他们是一个个丰碑,把他引导到传统艺术的沧海中,让他享受艺术人生。

  许多人惊叹他耐得寂寞,但他却于中觉得快乐无比,又何寂寞之有。

  锦秋书艺:敛露兼容,巧拙相形

  顺德是书画富裕的乡土。但像锦秋般在金石方面的造诣,可说是凤毛麟角。他以农家弟子的檏素气质,获得人缘。顺德的书法界前辈,都乐于指点他,也乐于找他刻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坚樵的评论是:胡凡是后起之秀,耐得住寂寞,下过非常功夫,研习周秦文字,尤锺情篆刻,融秦篆与石鼓文之笔意,结构整饬中见舒张,线条敛露兼容,追求生机。其探索精神,值得珍视。主席李良晖先生是一位古道热肠的伯乐,在一篇《我说胡凡》的文章中写到:“我认为,胡凡所作,有承传意识,有醇雅流韵,有檏茂风神,有秀美线质。组成印屏,则隐约中体会到源流秦汉,薪火明清。而镜铭封泥,浙风皖味,或摄其神,或得其理,巧拙相形,雄秀其冶。”他对胡凡的勤学执着鼓励有加。

  品一口清茶,细读胡凡的作品,清香而味浓。方印“自在”、长印“偶于无处称尊”、圆印“物常聚于所好”,均禅味十分,意境深长。顿时觉得,平凡的胡锦秋,已入秋之境地。借用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假以时日,遵道而行的胡凡絶不会是个凡品,一定会有秋之灿烂。”

  (作者:李步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