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翁炯新书法观后



  识得炯新,缘自书法。我的学生何时达也是书法爱好者,他先我与炯新为友,每次会晤,皆乐言及,有逢人说项之意。后来,明达相继带来炯新的书法彩照印刷的册页,以及与友人一起刊出的《三友书画选》(另二位为冯细苏、区水池),知其为益者三友,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最为欣慰的是,炯新的年轻有志;炯新乃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出生的青年,不到三十,便在书法艺术上有相当的规矩与崭露头角的风貌,于是,我产生了一些联想。

  首先,我从炯新的书法之路看到了年轻人的希望,也看到了书法在我们当代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意义。改革开放,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带来了美的多元选择,在今天,年轻的人们选择一种时尚作为美的标准,或者作为趋尚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传统似乎是我们美的重要根源,而书法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粹,也是我国的国粹,它最能体现中国几千年以来的艺术精神。当代的青年,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选择了它,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至少意味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寂寞而悠远的艺术之路。我从炯新的实践中感觉到了他对书法的痴迷与热情,也看出了他艺术择取的勇气和毅力。由这一点看,我不仅欣赏炯新的书法作品,而且还欣赏他选择的明智。选择了书法之路,就是艺术情感与志趣的表现,而且必将不走常人之俗路的。

  其次,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风潮中,鲜有不吞没在世界同化的巨浪之中的。书法艺术,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热潮之后,逐渐冷静而沉寂。虽间或不断有比赛,不断有展览,有新人的书法集出版,也有不少的专业书法报刊为这种艺术门类纸报助阵,然而,书法之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依旧是未取得它应有的高度的。纯粹的书法艺术难以再造“群众运动”式的普及,而应有的书法益事,并未得到强力的经济资助。在全球化的物质文明大展示之际,中国书法艺术,就被一些人视为黄昏艺术。然而,仍有不少像炯新这样的年轻人,无间临池,孜孜不倦,这又说明瞭什么?我想,这说明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魅力犹在,其越是民族的,则将越是世界的啊!年轻的炯新们,如果一段时间甘于寂寞,那么将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继承和发展,也会对世界的精神文明有所贡献的。或许,这种个人的贡献是很微弱的,然而,像炯新这样的一批年轻人,在全省、全国,不为少数,他们的合力,足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将会让书法的生态得到改善而让濒絶的古老艺术获得新生命的。

  炯新书法,目前已经取得一些个人的语言与表现形式,这就是他将碑意融合在帖学之中,又将行书及今草融会在章草之中,故而其行草书与章草书,皆有可观之处。其所以能成如此之个人风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据炯新自述,以前曾经有一个广取博收的过程,最主要的是杂取诸家,各种碑帖都曾经临写过,所以笔法较为丰富,也较为复杂。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真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者也。

  在章法上,炯新表现出了疏放的特点。疏放即是在疏朗之中见闲适之趣,开放之中有凝聚之态。看他的作品,有些字似乎是随意而为,无所谓刻意求工,而随机结构,自然而然。就其整篇章法看,炯新喜欢用大行距,大边距,如此每见萧散,得“疏或走马”之趣,颇诸如此类者,实可谓炯新的作品已经突破古人窠臼,表现出“有我”之特点矣!然而,古人之书法艺术精神,不仅停留在有我,更当精益求精,层楼更上的。所以我觉得炯新还应继续提取自己最有特点的艺术语言,集中“烹调”,使自己成修改醇乎醇者,届时,方可臻至善至美之妙境。我知道炯新一定会如此发展的,此处只不过是为其作预告而已!

  书法家的生活与常人的生活并无二致的,然而为什么可以创造出书法的美和美的书法作品来呢?一者师造化,二者得心源,三者学古以为新。炯新之名,便意含用明亮的灯火,照耀着去追求创新之路,其在书法艺术将有所创新,永远向前,岂非有神秘的力量乎?我以为书法家日常的生活,虽可与人同为一般,然而书法家的心境,一定要不同凡响,这便是力求摆脱平庸。如此的书法,或者有追求杰出的书法家之书法行为,可能才会是有修改的。炯新其勉乎哉!其勉乎哉!

  人所共知,书法艺术的根植所在,不仅在日常普通的生活,更在于日常的精神生活。书家的文化修养以及常识襟怀,无疑应是书法艺术这棵花树的真正土壤,书内之功,积累有年,书外之功岂可忽乎?炯新业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我觉得他依旧不过是这条悠远的艺术之路上,刚刚迈步长征的行进者。

  对炯新日后前途之潜能,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钟东 中山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