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艺评摘録



  潮籍书人马三秋之名随缘撞人眼球,即刻叫吾联想到“一朝不见,如隔三秋”名句,倾刻间感情距离拉近过半,幸甚。细读其行草书作,多以自然神采为上,此印证了自然之道乃书法之至道。琢其点画似乎狼籍,但笔法率真有加,纵横取法有度,笔墨使转有序,富有才情与气度。其书作妙在章法意气风发,字之结体情趣多多,由此吾悟道:粗茶淡饭味无假,精耕细作意有真。书人秉笔挥运之间,能臻此心境,倒也其乐融融。

  —丘仕坤(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阅读马三秋先生的书法,便有一点不同寻常的景象,好像就有一点儿酒味从中逸出,“狂来真世界,醉里得真如”卷袖濡墨,在纸上信笔的写着诗、文和对子,勾勾点点,或正或误,是一种性灵的直抒,显现着书家的各种智慧才情。我敢说,先生可是一方才贤,天文地理、玄教禅机均有研究,所以书法中便生出一种闪烁着神秘禅锋的启示。说真的,我闽南乡下,也时有如先生般的高人。记得小时候,我也总是提着猪粪筐,屁颠屁颠地跟着,那高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着启仁启智的灌顶之彻悟哟!所以,读先生的字,必须用心,用心慢慢地揣摩和体会:是高山流水?是行云播雨?是天马行空?是松下抚琴?君自可知矣。

  —黄亦生(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马三秋的书法有种率性的恣肆,让人情有所动。虽然他已届花甲之年,然读其书作,无论从结体或章法上,都在节奏的显现间闪烁着青春的灵动。这种灵动展现了一种时代心态及其所包含的向上格调,给欣赏者在精神情绪的感动中带来心理愉悦:这种可让人获得心灵境界为之情动的艺术符号,使马三秋的书艺在岭东的口碑得以确立。

  都说书法可写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马三秋在挥写书艺时有无在心头上往这种高端的境界上靠拢,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感到:他的作品展现了一种旺盛且昂扬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没有把书法的传统本质异化,而是作者在感于心,应于手间,将对书艺的理解,向高端作了挥发。

  倘若马三秋能对书法的节奏把握和汉字结体作“韵味式”的组合的话,那就更能飘扬出自己的天空。

  —刘胄人(《新周刊》杂志社总编辑)


  马三秋老师,坊间尊称其为“先生”。“先生”者,一定有过人之处,三秋老师的过人之处不止在书法上,堪舆、择吉是其家学,“先生”的这一看家本领成为乡里许多人家的座上宾,声名远播。无独有偶,家严执教鞭之余也爱好古易玄空、三元地理,“先生”与家严时有交流切磋。有一次“先生”过访寒舍时见我这“毛头小子”也在涂鸦弄墨时,他很乐意地对我指点迷津。渐渐地我便与“先生”熟络起来,我除了对他在书艺上的表现技巧“偷师”外,许多时候我们更是相约入城或参观展事,或造访师友,偶见有名家手笔之招牌匾额,定会驻足研读品之,那份专注与倾心至今仍记忆犹新。

  “先生”对书法的领悟很有天份,他擅行草,“钟繇羲献”、“癫张醉素”、“苏黄米蔡”都有涉猎研习;然而“先生”没有固守雷池,师心不师迹。也许是其职业使然,“先生”的书艺多了一份“玄”的味道,他笔下的作品完全是个性的宣泄,我行我素。这一点对于在创作上如何融会贯通的探索大大地促动了我,渐渐地我尝试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的结体,开始跨越藩篱,追求个性,这种潜意识的思想与行动完全拜“先生”所赐。

  一范淳奇(《香港书画报》社总编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