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温故知新——读《书法门诊室》的感想
近来研读了王道云《书法门诊室(1)》、达斋、魏翰邦的《书法门诊室(2)》(下称《书》)。书中选取了20世纪书坛大、名家62人的行草精品佳作,“进行直观、准确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点评”(编后语)。从情理法美等方面剖析了这些杰出书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必然或不然的成果,是目前探求书法创新、再认识书法创新的最好的学习研究范例。
书法创新是“书法热”的难题,书法界几乎人人创新,而又多数选择了行草书体。“大胆取法现代书家甚至是当代书家已成时风”《书·序》。那么,怎样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如从理智认识上说,一是理论清晰明白,二是指导实践创新。从个体创作上说,一是理论模糊,仅有创意,而创意往往孤单零散难成系统,任创意驱使却悖了情理法,合情理法却束缚创意。二是缺乏理论,创意也朦胧,而又性好翰墨,那只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于是书界呈现丰富多采、庞杂怪异的体式和风貌。如此种种,在上世纪杰出书家和创作中也是比比皆是。《书》就多位名家书法创新品析的结果几乎一样,成败参半。为了对书法创新有深刻认识,録数例如下:
1.吴昌硕:自出新意,落入拗峭村夫气。
2.康有为:放笔自矜,肆而不醇。
3.齐白石:雄迈草猛,大师称谓应商榷。
4.李瑞清:再现北碑,俗在过度颤掣。
5.于右任:神韵超迈,病在随意。
6.徐生翁:出奇制胜,执拗偏狭。
7.沈尹默:领袖群伦,难去字骨俗韵。
8.王蘧常:左盘右旋极尽装饰。
9.郭沫若:一代文豪,才学为书书荒。
10.沙孟海:雄强生风,失之霸悍。
11.谢无量:虚和冲淡,一味稚拙成病赢。
12.王世镗:点画失当,何谈比肩汉晋。
13.陆维钊:创新未臻身先死,即非传统亦非新。
以上均为上世纪代表性书家,他们的学问、道德、功力、才华堪称一代人杰,他们成功的一面固然为书艺增光添彩,不成的一面亦可昭示后学,对书艺发展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可以说,“书法时风”,正是这些大家们的成和不成的创新影响以及后学不明原由而全盘学习造成的。这种情形,好像白石老人早已料到,告诫门人“不要学习人家的短处,更不要把人家的长处体会错而变成了狂怪,因而,就误入歧途”。书法变得狂怪了,是创新?还是误入歧途?难道可以撇开传统任意创新?难道自古以来没有的而在现在人的笔下出现才是创新?回答是否定的,一是理论上讲不通,二是创作中的情理法美等艺术规律方面也行不通。艺术因有种种规则才成其为艺术,规则即构成艺术美的常形、常理、常情、常法。把创新理解为对美的规律的突破、破坏。这就好像足球运动,一个球门,球场边界等是规则,在这个范围内,冲过重重拦阻而进球是精彩的。如果四面八方都是球门,球场无边界,没有了规则,足球将不成为足球了。又如做人,做人应严格按照与动物截然区别的人的规则生活学习工作,突破了人的规则,必然成为非人类了。但是拿“流行体”的观念说也是创新,结果会变成疯子、狂鬼……突破和失去了的道德,自古以来不分中外概被称为衣冠禽兽,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诗画曲词等,代代创新发展,可以不讲或突破人的规则道德吗?书法又岂能特殊例外?自然道理如此,人事情理如此,美丑法理如此。因而可知,艺术的创新必须遵循艺术规则,即在常形、常理、常情、常法中提炼升华成形式不同、内涵不同、意境不同的艺术个性美。这就是古贤说的和而不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书谱》)。和是前题,是继承,又是融会时代。不同即是出新,艺术所需要的,创作的是这个不同的新。潘天寿指出:孔老夫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新”字,其实从“故”而来。这个新,用生命体比喻更形象,即上代繁衍出新生代,新生代与上代有密切的继承,而新生代又有与上代截然不同的个性个体。艺术创新应是这个自然规律长盛不衰的道理。违背这个常理,肯定是徒劳无功,偏离这个常理,肯定是昙花一现,而又被视之欺世、媚世。苏东坡指出:“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这段话可作为“流行体”的注脚。
艺术创新是个漫长的过程,非朝发夕至的儿戏。在上世纪的艺术家中,齐白石是最执着的“胆敢独造”的创新代表,他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但他的创新耗费了一生心力,方始精神化为物质—和而不同的齐白石艺术风格。门人弟子不下千人,晚年时时告诫弟子:“卅年删尽雷同法”、“与天化造同工苦”、“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在篆刻方面,最具胆魄的是“不知有汉”的精神,但他还是谆谆嘱咐弟子“老实为正,疏密自然”(白石语均摘自《齐白石谈艺録》)。由此可说,艺术创新本应是人类文明、高尚、艰苦的独力完成的脑力劳动,创作的艺术品是这种崇高的道德和生命与最美的形式合一后的物化结果。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自身修养。修养什么?要求“文质彬彬”,即培养崇高的道德、高尚的品格、丰富的学识,还要勤学苦练造就的能力。这样自会创作出艺术精品、便不会“用人间偷窃法”,何用挖空心思去搜求狂怪的形式、奇异的方法。如能认真想想,为什么“不用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至今无”,就会理解艺术创新,并会慎重地看待创新。有一个不辨的事实,历来都是讲创新的多而虚,讲继承的少而空,真正的艺术家都讲的真实而可行。不可轻看继承,人类文明是依赖代代传承才得以发展的。继承与偷窃是两回事,继承是传承人类文明,并使文明发扬光大为己任,偷窃是争名夺利为目的的。只有真正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才能柳暗花明别开生面。
(作者:张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