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外师造化得心源——观刘艺林书法随想



  1993年,我从杭州移居到广州之后,陆续结交了广东各地一些老中青书家,共同切磋书艺。广州充满浓郁商品化气息的现代都市,对传统书艺仍孜孜不倦地求索进取的年轻人已属凤毛麟角,观艺林君书作和书论,在为数不多的广州优秀中青年书家之中,更是鹤立一方了。

  刘艺林学书始于70年代之初,受教于广东书坛名宿秦咢生、李曲斋以及广州书法名家董百振等诸师,初以二王法帖入手,临摹唐代李北海、颜真卿、孙过庭,行草书以及欧、褚楷书,再下涉宋元明清行草诸家,上朔隋朝龙藏寺碑,北魏张猛龙碑,于“二石”、“二爨”、“铁山摩崖”、“泰山金刚经”等汉魏六朝碑刻,用功甚勤。艺林学书走的是碑帖互融之道,善用帖学法度及其用笔去消化理解碑刻的用笔,线型和气象,进而塑造碑帖互融的书法风格。

  1997年临近岁晚,余应邀观看了“刘艺林临书三十碑帖书法展”,其临书范围之广,气魄之大,为近年羊城书坛少见。其临作从唐晋法帖、大小草、汉魏残纸、摩崖石刻以及近代于右任、王遽常、黄宾虹等法书无一不涉猎,林林总总,出碑入帖,临书风格既丰富又形神不离。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同道说:以刘艺林天赋与功力,碑帖在手,临什么像什么。此誉不为过。

  临摹历代名碑法帖是书家入帖和出帖的必由之路,积累临摹是为了启迪创作,开拓创作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吸纳百家古法才有个人技法创新的可能。有人讲:艺林书法尚未定形。所谓定形(自我风格的确立和终结),对于年轻书家来说并非好事,过早定形会令作者创作感觉迟钝和古法的贫乏而导致形、线、用笔、风格的不成熟,甚至埋没了书法创新的潜能。近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年近七旬仍追求变法和创新,可知艺术从无止境。艺林虚心好学,在书法临摹上用功甚勤,其行草书用笔潇洒流畅,“古味”渐浓,创作可塑性较强。

  刘艺林榜书亦写得雄浑大气,观其近年出版的《艺林榜书选辑》其榜书浑厚沉雄,墨象氲氤,用笔中、侧锋交替,提按有度,笔势流宕多姿。如“海”字榜书,造型气势磅礴,起笔以波涛翻滚,掀起千层浪,收笔又似巨浪拍岸,夺人心魂。艺林于榜书集自跋曰:“创作榜书,需心、力、气、法之和谐而一气呵成,非短日之功,非力大可作。”察其榜书挥运,渐现大家手笔。

  刘艺林有今天的书法造诣,我想除了临池无间之外,注重书法理论研究更是他进步较快的原动力。近年陆续读了他的多篇书法论文,观点鲜明,立论准确,文笔似“匕”,尤其批评书坛弊端的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如其论文有一段发人深思:“推祟和倡导岭南文人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自明、清以来传统的岭南文人书法遗风,否定当代近似‘馆阁体’、‘美术化’的拘法书风和躁动浮靡的趋时俗风以及重名利、疏学养、轻同道、闭门造车的不正书风,以丰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积累作为根基,将古典的美和内在的精神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之中,令书坛逐步形成正大精深的主流书派,开创岭南书法新气象。”

  “珠江后浪推前浪”,我衷心祝愿艺林及羊城书坛新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周国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