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村角乡檐 沧桑载道——读麦时炜油画



  金黄的色调,粗犷的用笔,古厚灿亮的色浆,坚实的浮雕效果,画面那古村居古建筑的一檐一角显示着独特的深沉和凝重,仿佛向观众诉说岁月的沧桑。这是读麦时炜作品给人的印象。

  初读麦时炜的油画作品是在“中国风景油画展”,后又见他的《百年沧桑》系列。麦时炜成长在洪秀全的故乡花都(旧称花县),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麦时炜以家乡的古建筑作为题材,特写局部的构图加深沧桑的传统建筑的符号性,采用写实的手法,背景平涂的笔触与建筑浮雕般厚重的笔触,带有一种浓重的古穆沧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中熟褐和橄榄緑沉着的对比形成金黄的暖色调,既有古典的平和又有现代的激情。表现了祠堂、古庙历经风雨的沧桑斑驳,简洁的构图营造出一种静穆的意境,繁华的都市一切都隐去,时空的凝固带给人们远古的回忆。他将大家既似在眼前又仿佛遥远的记忆,耳熟能详的景物,演绎出新的东西,可谓是新瓶旧酒。艺术作品如果不能体现美的法则,是很难具有真正魅力的。这种美不但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内涵的美。美术作品能否引人回味,关键在于作品本身特有的魅力。麦时炜的这批古建筑油画吸收了列维坦静穆博大的意境,伦勃朗厚重的笔触,凡高令人心颠的激情。从那野乱不羁的笔触中感到心灵的澎湃,从画面内藏的深沉含蓄感受到清静之美,感受到粗犷雄强之美,使人感悟到宇宙之博大,眼前之实在。

  托尔斯泰讲得好:“艺术家理应是个探索者,他的作品便是探索。”“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感染人的,只有当艺术家在探索、在奋斗的时候,这种感染人的艺术才能够产生。”麦时炜正是这样不断探索,孤独的童年生活磨练了执着和独立思考的性格,油画是抚慰和沟通他孤寂心灵的最宣泄途径,常常一片碎瓦一堵残墙都是他触发情感的契机。在寂寞中他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印象派、巡逥画派、在寂寞中他瞭解了伦勃朗、维米尔。一本马克西莫夫的日记更是在他手上不知翻了多少遍。他不断尝试各种技法,从达芬奇的明闇薄雾法到伦勃朗的明暗厚涂法,从欧洲古典的单色平涂到印象派的点彩。艺术毕竟是檏素的,并没有什么玄机,油画也是这样。事先对作品难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是需要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想勇攀高峰就先探山路,画家要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路向,就需要把熟悉的东西拿出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麦时炜长期从事群众美术组织工作,繁琐的工作锻炼了他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几下便能抓住画面的大效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不但涉足北方多个省份,还到了锡林格勒大草原的蒙古包,北方雄强豪迈的气魄深深打动他,他认识到行和读都是悟道的手段,无书不可读,非远行不能悟道。巴比松画派、巡逥画派、纳米画派、弗拉基米尔画派等一大批艺术经典的作品都是立足本土求深度产生的。大师们的足迹使他深有所悟,他经常骑着破自行车出现在村头巷尾,几乎跑遍了家乡的村落,故乡的景物依然还是那么亲切。家乡的一景一物依然是精神承载的源泉。他经历了早期写实的反映生活题材的油画,到现在的更多情感宣泄的表现古建筑题材油画。此中不单是题材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更加投入。将题材收得更窄,用情更专。技虽小,但能载道。

  一个画家的成功是与勤奋离不开的,几年下来,他的油画作品已经堆满了整个房间。取得可喜的成绩。美术作品曾获“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展”三等奬,迎国庆五十周年全国诗书画家作品展优秀奬,广东省群众美术书法大展铜奬,八次入选中国文联或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六次入选广东省美协主办的全省性美展,另外油画作品还发表在《美术》、《美术报》、《美术大观》、《画廊》等专业报刊,其中《画廊》杂志“画家手记”专栏发表油画六幅及创作随想一篇,创作随感并被《美术报》转载。出版有个人油画辑等等,硕果灿然。

  创作的生活是艰苦的,同时又是痛苦的,而或许“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祝愿麦时炜在新的创作过程中体现更大的幸福。

  (作者:梁照堂 著名中国画家、书法金石家,广州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