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以物自况,借物咏志为历代画家所常用。他们托取大自然中的木石,花艹等客体事物,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创作者的主观审美意趣和理想追求。画家卜绍基笔下的墨梅画作,以其逸笔未见草,缜密法理生。水墨淋漓蓄凝厚,古檏沉雄犹问老的超然意藴,格物于象外,散发着古渴、朴淡、拙穆的古典自然主义气质。

  十数年的岁月磨练,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绍基的国画创作已从当初对农家常物描绘,转向对苍浑檏拙大写意传统的回归,笔头也变得更为沉雄稳健。透过这些年来画风变化,可窥见其艺术的成熟和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感悟升华。的确,其作品已从外露的刚猛到内敛的沉稳,力从“慷慨悲歌”到“大音希声”的深觅。

  中国画形式最移人之处,在于笔墨的老到精妙,笔墨的载体即东方绘画形式的基因一线条,清·石涛所论之“一画”,其本身体现的抽象审美特征概括了中华民族人文哲学、艺术文化、民俗传统的概貌。常言云:“十年磨一剑”,绍基却是十数年磨一“线”,因为线乃中国画之魂,中国画之骨。“汇备万物之性状”,同时还具有作者情操表露和自然万物抽象的双重合一性,在其画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他的线中锋使力,凝重、内敛,既表达出状物象形,同时又具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线条、墨韵之美。

  其中的《空山梅树老横枝》、《梅破知春近》、《聊赠江南一枝春》等,运笔上有中国传统之如屋漏痕、虫蚀木、锥划砂之金石力度,沉雄苍厚,刚柔相济,纵横开阖,墨随笔意。正如原济所云:“法无定象,气概成章”。粗枝大杆,气韵连绵起伏,将生命的实体,融入山石般的厚实浑檏之中。更将人们所熟悉的寒梅小品注入雄浑博大的精神品格,看似粗头乱服,实则意境深远。又如宋·郭熙述其画云:“面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冥冥,莫知吾画。”画家似乎已经忘记了手中的笔墨,但又不是完全的忘却,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精神性情,从而体现出“画如其人”的哲理。

  余有一词感之:

  如梦令·卜绍基国画《墨梅》系列赏

  飞雪梅横云映,

  凌傲寒风方盛。

  胸臆载苍穹,

  笔泻花酣枝劲,

  枝劲,枝劲,

  艺道屐徒歌咏。

  黄宾虹曾语:“识见既高、品谐尤至,阐明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综观历代画史,大凡有成者无不具有深厚的学养与史、哲意识。从绽开的墨梅中透析出其对深邃传统道之精神的理解与追求,这正是画家注重“师古人”,更“师造化”,力循道、释等东方哲学、成金石书风,索承秦玺汉印的古檏菡茂,拜拾先秦诸子的长期觅习结果。除了着力于绘画修养外,其书法、诗文、印章更是并行发展。画中构图铺展收拾,线条丰厚有律,皆得益于书法、印章中的布白和结体。他把山石、树干、枝瓣等自然物态的点、线、面相互连动,离断、空间的推让、构成,表现为对书法,印章、绘画内理的融会贯通。

  绘画语言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多才素养的综合感省与灵性的使然。以文求理,以诗探境,画境与诗境相通相悦,开拓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欧阳修的感悟触动了其对诗文的探习,在其众多的题画词中,如“行攀峰岭,阅尽江舟竞。步远幽深林壑盛,沉沐奔雷风劲。溪河绕緑山青,寒星遥望长亭。今日毫锋在手,抒怀展翼长鸣。”正是画家对艺术征途的感受,也是诗人般的抱负与情怀。

  艺术之道乃寂寞之道,痛苦之道。需长期蹒跚独行,瞬息的成功喜悦马上又淹没在无尽的艰苦求索中。但濯足千里,可得山川资任,笔耕万卷,终取艺道神通。

  (作者:梁照堂  甘 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