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片冰心在玉壶——读包柏成博士的绘画有感



  柏成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们在艺术、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有太多相同的观点与爱好,我几乎亲见了他习画的每一过程,分享了他每一阶段的成功与沮丧。

  柏成不以绘画为职业,他是一个颇有造诣的医学博士。他在长期的医学理论研究与医学实践中,感情到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中,具有太多的人文科学因素,领悟到了“医”和“艺”有其相通的内在之质,因而,他对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哲学,以及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理论的喜好与研究丝毫不逊于对医学的研究,在多年绘画学习的摸索中选定了以黄宾虹的绘画为自己的蓝本。

  柏成的画,风格近似黄宾虹,文意照然,但细细品味,他的画却又不完全是黄宾虹风格的模仿,因为他的作品不仅追求黄宾虹画格的浑厚华滋,同时,又有一种散淡的意趣,这种意趣的内质近似元代画家倪云林和清代画家渐江,在华滋之中显现出空灵的墨象,明显地有着冰清玉冷的品性,呈现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逸趣”。

  20世纪中晚期以来,对黄宾虹艺术的研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显学”,几乎没有几个山水画家不在黄宾虹的绘画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有的学其灵动又不失凝重的用笔,有的学其浑厚华滋的墨象,有的则把黄宾虹的笔墨图式与团块结构结合起来,以体现其作品的现代感。然而,不管何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着墨浓重,有黄宾虹的用笔之形,画面结构团块紧结,在造“势”上下功夫。看他们的作品,我总觉得虽然具有现代视觉文化所张扬的视觉冲击力,但没有黄画质檏、散淡、天真的意象。总觉得没有接近到黄宾虹作品中的文化本质和深层结构,没有把握住黄宾虹绘画的人文主义真谛和技法中的人本主义命脉。

  从理论上讲,学习谁以及如何学习涉及到对所选经典文本的理解,而理解又涉及到阐释学问题。阐释学强调问题的本质还原,重视人的存在本身,具有对事物自身形成过程的人本还原属性;阐释学的精髓,是寻求解读文化文本的方法,用以解释人生问题,在创造性解读经典文本的本质精神的过程中,建构有当代价值取向的新的文化形态,但这种建构,必须是在对文化元典精神高度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然,其所进行的就不是对文化元典本质精神的真正高扬,而是歪曲了文化元典本质的精神。

  柏成对黄宾虹绘画的学习是一种文本解读,他对宾虹的作品下过很多校勘考证与比较研究的功夫。他不是只盯着宾虹的即成文本,而是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入手,在纵向方面,他把黄宾虹的文本置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链环中,努力在黄宾虹的文本符号中寻求隐蔽的传统文脉,研读其作品语言与文本形式形成的历史成因,发掘出黄宾虹作品中所藴含的中国古典文化形态,以及这种形态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意义。在横向方面,他研读与比较了当代中国优秀艺术家的文本,特别是那些学习黄宾虹绘画有所成效的艺术家的文本,以从中找出自己的着落点。从柏成的山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这种研读的成果。他把重点放在对宾虹作品精神意象的把握上,他在黄宾虹用墨“重”、“黑”中,发现了元画和清代画家渐江作品中所具有的“逸气”。为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这种逸气,他反复摸索,废纸三千,终于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他人学黄的途径—用湿笔、淡墨作画。

  淡墨难用,难就难在淡墨是以湿笔为之,湿笔在生宣纸上不易立骨,难于收形。用湿笔画黄宾虹的风格更难。黄用积墨法,笔墨几十次的层层叠加积染,画面自然浑厚。黄画用笔偏干,笔墨虽层层重叠,但笔触清晰,故层次丰富,墨厚而有清气。柏成山水纯用湿笔淡墨,湿笔行笔不涩,易烂、易滑,笔难留得住,物象的轮廓就模糊,不易见出精神;淡墨水份多,不易积叠,两次叠加就可能糊为一团,物象不能厚实而墨气易于浑浊。柏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不复杂,因为他根本没把探索的重点放在笔墨的技术问题上,而是反复摸索如何表达出自己在黄画中体悟出的“逸格”—清气。他的方法就是将黄画中的抽象因素进一步提升,不在于画面物象的真实而追求境象的合理、合情。他重视笔墨运行中身体的和物理运动与心理运动的感受关系,重视用笔用墨的直觉感悟。他的画面行笔偏散,墨与墨之间留有间隔使之透气,每一笔墨的重叠注重时间秩序,因而虽多次淡墨积染层次仍清晰。柏成的作品是传统的古风与现代新颖性的合一,大的构图形式用传统法,近似于文言文,用笔用墨则纯以意为之,富有散文诗的意味,图像古典而气息当代。我认为,柏成作品的这种美学意味,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贵真空,不归顽空”式人文义理较深的理解与把握,正因为此,他的作品才能超越于“以心为造”,而达于“造化在手”的随心所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本体”的时空观、宇宙观。

  柏成的画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下苦功得来的。他白天忙于医事,晚上勤于砚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别人打牌的时间用于读书与画事。他的勤奋,造就了他多方面的综合学养,这种学养造就了他敏鋭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思想深度,终于使他的作品能接近于黄宾虹作品的内在本质方面,深入到了黄画的深层结构之中。

  当然,柏成的画还未走向成熟,他的画面品像虽高,但有些作品粗放有余而收拾不足,画面缺乏精典笔墨的勾画,即缺乏“画眼”所在,希望柏成兄能加以注意,一但改之,则又可达一新的境界。

  (作者:罗一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