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土之情 乡思之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饶平山村当知青的我因喜欢画画被“借”到县文化馆,协助布置各种政治宣传的展览。在文化馆简陋的展厅里,我认识了一个瘦俏的习画少年,他的聪明勤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十年光阴荏苒,学画少年已成中年画家,当余少彦把准备结集出版的一叠新作照片交给我,希望写点什么时,我脑海里便浮现起当年那个少年的身影。

  步入中年的少彦清瘦且衣着檏素,似乎有了几分沧桑感,然而,岁月改变的是人的容颜,却改变不了画家对艺术的热诚和信念。

  少彦告诉我,他把这几十幅作品归纳为三个系列:古风、乡风、清风,从这一细节看出他对这本画册倾注了不少心血。是夜灯下,展阅少彦的新作,仿佛被一股山里吹来的清风所包围,这感觉是何等熟悉—三组系列中的“乡风”,引发了我对山村的回忆。那山前山后的菜园、重重叠叠的梯田、茂密的灌木丛、舒展的芭蕉叶,还有那或远或近形态各异的山,可读出少彦对山乡这一方水土的深情。

  饶平是山区,属丘陵地带,它没有险峻的高峰,却有着连绵不断的山岭,村落如繁星散布在山中,世代居住着纯朴的农民百姓,他们的生活与大山息息相关,这苍翠的大山维系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山坡上耕种,营造着自己的理想家园。这一切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度过几年知青生涯的我来说是那样的亲切,面对少彦而言,生养他的故土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创作冲动,显然来自于对故土的热爱。生活在县城里的少彦要走进大山的怀抱还有一段距离,但他常常利用假日与同是画家的妻子一起到山里写生,积累素材。在与大山一次次对话中,思想逐渐丰厚成熟,对艺术有了独到的感悟,落笔纸上便有了自信和沉着。

  读少彦的画,我感觉到少彦是一位抒情的画家,他几乎每一笔都浸透着浓烈的情思意绪,他的画就是一首首饱含乡情的小巧诗。少彦作画,其实也并不是直接地摸拟客观物象,就如这些他冠以“乡风”主题的画,看不出是具体哪处山村?但我却能感受到是那片熟悉的土地。这些画,是画家主观意识和情感交织后的升华;这些画,有的丰盈,有的犷野,有的檏实,传递一种宁静与和谐,这也是画家心境的一种折射。

  在少彦的画中,水的运用可说是他的特色,在水与墨的交融中,或浓或淡的变化中,跳荡着诗情的节拍,抒发着对故土风物的炽热情怀。

  少彦还是一位勤奋幷且善于思考的画家,几十年来,他在故乡黄冈镇生活工作,黄冈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小镇,没有太多的干扰,文化馆的工作也较为清闲,虽然平淡却有充足的时间。除了上班,少彦就在自己的小楼上潜心作画,心无旁鹜。他临摩前人作品,从中领悟传统笔墨精髓,又勤作速写,锤炼造型。多年来淡泊虚名,默默求索,岁月磨砺,感悟良多,少彦因此获得了安宁自由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他画得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他把现实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思,喜悦与苦恼,化作飞扬的思绪,去营造田园般的意境,以沉静檏素之美去打动观者的心灵。比如他的“清风”系列,飘散开来的陈陈荷的清香,淡淡的无声地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

  今天对于人到中年的少彦来说,无可置疑地进入收获的季节,家中一摞摞的画作呈现出丰收的景象。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使他的笔墨技巧已相当成熟,同时也尝试过各种手法,画面也比较完整。如今面临的是许许多多中青年画家一样的问题,即如何提炼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鲜明的面貌,提升作品的品位。这是一篇作不完的文章,每一个不甘满足的画家,都会用毕生的精力去探求。

  愿檏实的少彦用檏素的画笔,醮上浓浓的乡情墨彩,去抒写更加动人的篇章。

  (作者:澄子为赵澄襄 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汕头市美协副主席、汕头画院画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