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饱蘸生活浓情 咏赞美好家园——梁敏桐的艺术追求
梁敏桐将是何等样的艺术家,我未敢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敏桐对生活中的美敏感而倾情,无论是初试啼声的小稿或是参展获奬的创作,都萦逥着青春气息与生活的挚爱。敏桐用清纯和鋭利的眼光、明朗而简洁的艺术手段来描摹绘制着动人的画幅,并通过它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生活有情,生活有爱,所以生活有美。我用我的情我的爱去表现生活中的美。当一幕幕生活场景在我们眼前展开,一个在艺术之林跋涉着的年青画者仿佛就在我们眼前款款走来,至于她是不是艺术家倒并不重要了。
于是,我又陡然觉得,梁敏桐首先应是时代生活的歌者,要不她那支画笔便不会如此欢乐,画面便不会总是明媚风光,更不会如此乐于追求装饰品味!《灯宴图》的喧闹是因为岁月的承平,《葵园》的戏逐是因为儿童的幸福,《雀友》的闲适让人想到“民亦劳止,迄今小康”,《天气晚来秋》的恬静让人们体悟祥和,……这众多的画作和乃师乃友们可能有点异曲同工,但正如此便合证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在现代南中国珠水之乡的年青画人,如硬要体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行旅凄清,或穷愁潦倒的人间无奈,岂不太难为了他们吗?生活前进了、社会进步了,我们一般不希望年青朋友去想象万人揪斗走资派的场景或写出纪録时代痛苦的流民图,他们有条件歌唱就让他们歌唱吧,无论用嗓子还是用画笔!
本着对生活环境的热爱而深嵌了乡土之情,本着对生活本质的感受而产生强烈的表现意愿,本来这不过是檏素意识下的平民思维。只是,尽管不少人抱有这种冲动却没有多少人能将之艺术化地留住,使之成为时代的吉光片羽。梁敏桐这位水乡小城之女无疑得天独厚,她成长于画乡容奇。容奇,七十年代起便沾了“文化街”活动的光,一班对画画着迷的青年人鼓捣出一个水乡流派来,因为声应气求的缘故,群体圈子顺时延伸壮大。当日的青年不少已华鬓飞霜,今日的青年则兴趣盎然地不断步入。梁敏桐也试着她艺术追求者的脚步,走到叶其青先生身边执笔问道起来。在亦师亦友的氛围之下,梁敏桐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飞跃。叶其青先生在这快乐的一群中所特有的长者风范和师傅情怀让他们印象至深。如果说叶先生曾以他的画风影响过容奇画会一班同学少年也影响过梁敏桐,倒不如说叶先生以更大的热情引导和启发过他们善于寻找和珍惜自我,尽量不做别人的影子。所以今天我们品读梁敏桐的作品时,更多地看到的是她而不是他。是之谓良师益友,是之谓善于学习。
屈指十五年,梁敏桐冷三九、热三伏挎着画板迤逦前行,生活之路常走常新。她享受着艰辛求索、亦耘亦获的乐趣。先搁下那面对距离的惆怅吧,能不能沏上一壶香茶,漫品一下艺术苦恋之味呢?这时她会让你在浅浅的笑容中察觉出丝丝人生真境界。
1995年以来,小荷初露尖尖角,一幅《小圃留春》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其后《夏至》、《争春》等陆续入选省级展览,其中《荔枝》还获得三等奬;至于地市展入选六次,三次拿奬。其间又与画友在北京、广州、深圳举办画展。为读物配图,为书刊所评介等。回头细看,成绩未必骄人,而对业余耕者来说难道就只是差堪自慰而已吗?
行文至此,我的外行马脚终于全露,索性赘上几笔:敏桐的画,我以为力度再需加强,气象仍欠高旷,视觉之外的深沉仍未让读者获取更多的启迪,色彩明丽中淡而不远,境的创造尚须时日。敏桐强调感觉,这对个性张扬十分重要,而理性的深入,我看也是很必要的。
(作者:李良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顺德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