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情系刀笔间——陈其伟和他的版画艺术



  我喜欢美术,可只是喜欢而已;我爱清桢版画会,因为那有故土的质檏纯真以及刻刀和木板揉合的香馨。

  我和陈其伟同志交往可有20多年的时间了,那时,我在兴宁县委宣传部工作,每每可见到他的电影宣传画,以及报刊上发表的版画作品。宣传文艺界的会议,也常在一起,对他还算比较瞭解的,在《南方农民报》和《梅州日报》发表过评介他的文章。在纪念清桢版画会10周年时,我同《南方日报》文艺部主任李钟声同志联系好,在该报《南方艺苑》上出了一期专刊,发了评介文章和罗映球、陈诚谋、曾均华、肖希正等人的作品,其中也选上陈其伟的版画《开荒牛之歌》。后来我调离兴宁后,他在广播电视局主编《兴宁广播电视报》,幷且当了副局长。在报刊上,也不时可看到他的作品,从朋友、熟人处听到他的消息。虽然见谈的机会少了,但是,感情仍在的。

  陈其伟生长在客家山区,也许是客家人文毓秀的风水陶冶和其聪睿慧敏,他从小就喜爱上了版画艺术,读初中时,就自学木刻,发表作品。1959年,他15岁时,黑白版画《一日之计在于晨》就获得了广东省第一届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二等奬。此后,他刻刀不辍,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多有作品在省、市、县参展和获奬。

  浏览陈其伟的作品,你会看到他题材的广泛和视野的宽阔,众多的学生、农民、山村的风物以及英雄、领袖人物的形象,他都视为创作的对象,进行艺术的构思,形象地反映。《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月色溶溶夜》、《山村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延安岁月》、《红岩战友》等作品,已足以说明。而长期的基层浸染,又为他熟悉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乡村的人情、风物,无疑也就又成了他作品的主创题材。品视他的版画作品,你会闻到一股泥土的芬芳。翻着《农忙季节》、《初春》、《收获》、《客家三月》、《深山明珠》和《竹乡情》等,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小溪、牧童、田园、山野、竹林、辛劳的农民,喧闹而恬静的乡村,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客家风情画,跃现在你的眼前。以简练的手法,勾勒小桥流水、远山緑树、牧童归家的情景的《雨后青山緑溶溶》,是画家深入北部山区罗浮镇琼光管理区实地写生回来后提炼刻制的佳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认真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创作出来的。

  艺术的个性常常是在共性探求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主要用刻刀和板材或其他手段制作出来的版画艺术,木刻是以黑、白和灰三基调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它具有对比鲜明、刀法和木味揉合而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特点。陈其伟是在这方面着力探索和追求的。在传统版画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现代版画的长处以及其它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也应是许多艺术家成功的真谛。

  思想和艺术上的不断磨炼,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版画技法更为娴熟。这些,陈其伟都尽能体现在其作品中。你看,《山村之春》、《初春》等刀法细腻而富于变化;《艳阳天》、《清明时节》等构图简洁,刻法简炼;《开荒牛之歌》、《俏不争春》等则寓意深刻,形象鲜明;《问富》、《古城新貌》等则吸取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酷似剪纸而胜之。同样,在题材的选择上,陈其伟也不拘一格,勇于探索。他涉足领袖人物题材的版画创作,在梅州还算是较早的一个,而且是成功的了。近几年,他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水印版画语言,表现客家风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陈其伟说过,在艺术创作上要耐得住孤寂,在艺术商品化的冲击下,搞版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他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版画艺术的高峰探索前行,因为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辉煌。我曾问过他,谁对你的影响最大,又从师何人。他说了罗映球、张运辉等名字,北大荒版画、江苏水印版画、还有潮汕版画等等。对了,无所不师而无所定师,这大概应征了杜甫的一句话“转益多师是汝师”罢。

  捏刀向木,陈其伟在版画创作上辛勤耕耘已有几十个春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近几年,他写了许多美术评论文章和通讯在报刊发表和连载,深受欢迎和好评,是个“多面手”。他又是兴宁市美术家协会的主席,会务繁忙,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然而,他的版画创作一直没有停止过。祈盼他镂刻出更多更深刻、更典型的版画艺术作品。

  2003年12月20日夜于梅江河畔

  (作者:曾强 《南方日报》驻梅州市记者站站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