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创作琐谈
读书时,喜爱油画,到毕业后也一直坚持油画的创作,如此几年,从苏派到印象,到超写实,大致是我的足迹,在画了一段时间的写实油画后,渐渐发觉油画好像并不是非常适合自己。
1998年偶然的机会,一位旅美画家到我工作的城市参加一个画展的开幕式,由于我本来就喜欢这位画家的水彩作品,所以我与他进行了一些水彩方面的探讨,这次简短的会面后,我开始尝试进行水彩的创作。
其实谈到水彩,因为中学到大学都是以水彩为主,所以,水彩对我来说是“重操旧业”。但读书时只不过将水彩当作一种色彩造型的训练手段,并没有将水彩当作一种创作手法进行运用。当我重新开始运用水彩进行创作时,发觉非常适合自己,幷且由于进行过一段时间写实油画的基础训练,在进行作画时来得得心应手,不用费太大劲,就可以较好地利用水彩工具和技法进行作品创作。
传统的水彩作画讲究“水”的运用,利用水流动、渗化的特点传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对象。水彩也正因为这样的特点,使水彩在创作上有一种“取巧”的味道,但也许是由于受到现代写实油画的影响,我更愿意用一种较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绘画对象,我希望作品既有传统的写实形象,又具备现代的人文意识和构图意味。
无论在创作风景或静物,我都喜欢用中心构图的形式,这样可以令视觉效果更加集中,在选择对象上,也尽量安排一种较为“板平”的构图,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力和一种较为现代的构图。
《联系》是我较新的一张水彩静物作品,这张作品较全面地体现了我的艺术主张,也许是由于工作后所经历的人生感悟,我一直认为对于创作来说,必须要表达一种物象内部更深层的东西。在创作作品之前,我会仔细地考虑,选择何种对象,如何对对象进行安排,主体和环境如何搭配。我较喜欢静物,主要是因为能够在不多的绘画时间里进行写生。《联系》的描绘对象是两只不同类型的玻璃酒瓶,高矮、宽窄正好形成一种对比;一条灰褐色的麻绳重复但较散乱地把两只酒瓶捆绑在一起,两只酒瓶幷排在一起,小桌面是一块白色的棉布,背后是一块由几块木板钉合在一起的长方形木板。作画时间主要在午后,因为这段时间光影正好斜照在物体上,产生了光影对比强烈的一种富有意味的画面,深色背影木板、白布形成了一种黑白灰对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平直的甚至有点“板”的感觉。但我试图通过这种“简、板”的画面表达一种现代的,具有人文意味、时光凝固的感觉,同时也传递出我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人与人、人与事、事与时、时与人之间重复不断的,似乎清楚但又模糊不清的那种联系。在主体对象上本来还有一些窗格的投影,在创作时去掉了,是为了使画面更加简洁。对象安排好之后就是怎样画了,在正式画之前,还拍了些相片,目的是预览一下画面构图和推敲一下色调。
画素描稿较为严谨,因为是用写实的画法。画得较慢,尽量一次完成准确的形体。纸张选择的是河北保定的水彩纸,这种纸我很常用,对纸的性能比较熟悉。画好稿后就开始上色,色彩的处理是一种统一的暖褐黄色调,一种怀旧的调子,作品是先画主体,再画背景。主体的绘制较为顺利,但由于开始画得较快,色调处理上,特别是麻绳的色彩处理上不太满意,但是基本上还是达到了要求。在画背景的时候却遇上了一些困难,我用的是温莎·牛顿牌水彩颜料,这种颜料容易画灰,所以小心地在其它地方试了试才敢画背景,色彩上的处理是较平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一种现代色块分割的画面效果。这里要提到的是麻绳的技法处理,虽然是较写实的画法,但又想保留一些水彩的“水”味,因此在麻绳的画法上是运用了一些水彩的传统技法,如色彩渗化,笔触等,左边酒瓶的高光是先用水彩覆盖液留空,再轻洗周围画出来的,也是整幅画唯一使用覆盖液的地方。
作品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慢慢调整,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创作目的和预想的效果,自己在绘画过程中也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在某些细部的处理上还是可以看出情绪对画面、色彩处理的影响。此画完成后参加了2004“广东省第三届水彩画展”并获优秀奬。
我在创作中尝试用一种现代分割的块面构图,简单的对象,写实的手法,统一的调子来表达一种富有人文意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似是而非的感情,不知成功否,但会为此而努力。
(作者: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