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缘梅说画



  梅花,因其花开于春寒料峭时,凌寒绽放,挺拔娇艳,幽香淡淡,素为国人推崇,并被赋予了铁骨冰心、节操凝重的人格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之象征;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骚客、丹青画师多喜与梅结缘,据其固有的自然特质而被导入艺术境界,打通了自然、诗歌、绘画、哲学的界限,使之成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成了人格化的艺术形象。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标有梅,其实七兮”的诗句,或许这是梅花与文化艺术结缘的开始。杜甫雪中赏梅吟出“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苏轼《梅》诗“春来幽谷水潺潺,的娇梅花草棘间;一夜春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林和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得梅花之情趣;朱庆余“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喻梅花之冷艳;唐崔道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状梅花之冰清;高万迪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赞梅花之精神;更有杨廉夫“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豪迈的颂出了梅花之气节。历史上爱梅如痴者亦不乏其人,孟浩然“踏雪寻梅”,戴复古山中见梅长叹“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陆游“曾为梅花醉十年”,更有宋人林逋“梅妻鹤子之传说”—而伟大的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之情怀,赋《咏梅》,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赋予梅花“俏也不争春”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在中国画领域,画梅始于何时无可考证。据《宣和画谱》记载,晚唐画家边鸾画有《梅花鹡鸰图》,这是对古代画家画梅最早的着録。从历代绘画著述来看,晚唐北宋时,梅花就已成为画家们笔下的宠爱,自此以来,画梅的方法亦不断丰富,五代徐熙画梅以双勾填色为长,徐崇嗣则创丹粉点染的没骨法,崔白率先纯用水墨,杨补之创造了圈梅法—各得其妙。这些画梅的技法,在历经各代画家们的创作后,逐步完备。同时,唐宋画家们不但在实践上致力于画梅技法的尝试和探索,也开始了对技法的理论总结。

  中国画梅的历史上,赵佶—王冕—吴昌硕,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把画梅从宫廷最终走向民间深处,由勾写填色的工笔写生到一任性情、参以篆籀的水墨大写意,特别是自然对象而成为人的本体,意味尤其深远。近代以降,画梅之卓荦大家更是层出不穷,姿彩纷呈;特别是“海派”的倔起,将传统的文人写意画,融入新机,推进到一个艺术新境界;赵之谦、任熊、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群星灿烂。而至现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亦是艺术个性各异,百代标程。综览画史,最为杰出的画梅者当推宋代杨无咎、元代王冕、明代陈録、清代金农及现代的吴昌硕、潘天寿六大家。

  中国绘画中的梅花深刻体现着一种人格精神,也是我国民族性格的象征,寓意十分丰富,画家们常以苍劲有力的枝干,意喻铮铮傲骨,凛然正气;以皎洁之清艳的花朵,意喻高洁的人格意喻以其花枝报春,意喻喜庆—梅花亦因此而成为中国画的重要传统题材之一,广受画家们的喜爱。

  (作者:李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