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子音容笑貌深留我心



  解放前,我曾在报刊上读过冼玉清教授的不少诗作,知道她是岭南一位著名的女诗人。1952年秋,广州各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我才有缘和冼玉清教授见面。当时我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助教。

  解放初期,人们对古典文学有一种偏见,认为古典文学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系里三位助教都争着去搞现代文学或文学理论,不愿意搞古典文学。有一天,冼教授在校道上碰见我,她主动地对我说:“詹先生(指詹安泰教授)说你很爱好诗词,也写得不错,为什么你不到我们古典文学教研室来?这不是很符合你的爱好吗?”

  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似乎她已看出了我们青年人当时的想法。所以,紧接着又说:“祖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是不会被割断的。它必然流传下去,怎能说研究古典文学没有出路呢?希望你能考虑到古典文学教研室来!”

  我看她说得这么诚恳,就笑了笑,点点头。

  那天晚上,我思考了好久,觉得冼教授的话虽然很简单,但颇为在理。于是,过了两天,詹安泰教授来找我谈这问题时,我便满口答应了。

  我和冼教授既然同一个教研室,见面的机会就较多,更有利于我向她请教了。记得有一次教研室开完会议后,我曾抓紧时间向冼教授请教有关诗歌创作问题,她谦虚地说:新的一套理论,我不大懂。不过按照我的理解,诗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它的内容。诗歌是要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的,你看,在文学史上任何时代都是以王粲的《七哀诗》,杜甫的《哀江头》、《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为佳作,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与人民生活、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当然,诗的思想内容是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这就得看诗人的艺术功力了。有人认为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而且要对得越工整越好。这话一般说来不错,但也不尽然,还要讲求变化活泼。例如杜甫的《又呈吴郎》,中间两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都是把一个意思连贯的叙述语言组成两个对偶句,而且工整、自然。但是在句子结构上基本相同,几乎全无差别,这就未免失之呆板,缺少灵活变换的韵味了。倒不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中间两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得生动活泼,在句子结构上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悦人耳目。现在,我们不希望青年人再来写古典诗歌,但懂得它的一些创作规律,对于评论它的优劣,也许是有帮助的。

  冼教授通过这些作家作品来说明其论点,很有启迪意义。此后,我读过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以及诗词研究之类的著作,更感觉到她的真知灼见。

  我每次请教冼教授有关古典诗歌问题,她都很耐心地教导我,关心我的学术成长。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汉乐府诗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在《文学遗产》上刊登后,有一次她在教研室会议上,既和蔼又严肃地对我说:“你的文章我看过了,算是初露锋芒了。但学问是无止境的,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这些语重心长的告诫,我深为感动。

  1954年初,我和爱人黄志辉结婚,婚后,她邀请我俩去她家作客,在饭桌上她既祝贺我俩,又鼓励我俩在学术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至今时隔四十多年了,当时她的音容笑貌还深深地留在我俩的脑海中。

  (作者:郑孟彤 生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