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冼玉清教授对粤讴研究中体现出的爱国思想
冼玉清(1895—1965)教授,秦牧在《冼玉清文集》的《序言》中,称她为岭南女诗人。和她接近了,会隐约感到她有一点儿封建时代闺秀作家的风范,仿佛和李清照、朱淑真、陈端生等人一脉相承。又说她完全生活在古籍堆中,简直是一位“世外”之人。如果以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之类的标准来要求冼玉清,那她得分是很少的;但是,从治学勤奋,有所贡献以及某些为人品格来说,她又是得分很高的了。依此说来,她是一个清高絶俗,不问政治,只是埋头作学问的大家闺秀了。
但是秦牧又说:她对民族大义十分执着,香港陷入日军铁蹄之下的时候,日酋亲自诱胁她到伪广东大学任教,她巧妙应付,辗转流离逃出了魔掌,在大是大非之前,她絶不含糊,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这样说来,她的政治觉悟,也应该说是得分很高的了。
平心而论,冼玉清确实不是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但要说她平时根本不关心政治,没有一点爱国思想,只是在香港沦陷时才表现出“时穷节乃见”,似乎不大合乎情理。特别是我从她对粤讴的研究中,看出她虽是潜心学术,但仍是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社会以至近代历史上的大事,并从中显示出她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她所写《粤讴与晚清政治》一文作点剖析。文中虽以叙述为主,但从她所写文中《导言》,和所选粤讴的解题、本事中,反映出她爱国主义思想观点。
一
冼玉清在《导言》中先点出“粤讴是广东地区通俗说唱文学形式之一,它与南音、木鱼、龙舟,同属粤曲歌謡系统,而各有其特点;这一文学形式是19世纪中叶招子庸所创始。”
对招子庸创作的粤讴,冼玉清指出“而题材内容,多半诉说男女爱情,以及一些沦落青楼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可怜身世。作者以委婉的笔调,写出被压迫者的凄楚心情,声调悠扬,语意悲婉,佐以琵琶伴奏的幽咽之音,珠江画舫,水上闻歌,怎不引起人们的激越之情?以故招子庸每创作一讴,马上不胫而走,成为雅俗共赏的粤曲形式之一。”我对粤曲一向没有研究,但招子庸写的《粤讴》我以前也见过,可见其普及性。冼玉清对招子庸是很重视的,曾写过《招子庸研究》专文,于1947年12月在《岭南学报》第8卷1期发表。但是她对招子庸也有不够满意的地方:认为粤讴这样活泼的一个文学样式,仅仅用来抒写男女之情,它的题材范围未免太狭隘了一些。往后,她认为在题材内容方面,一些作者更运用它的形式,一变风花雪月的情调,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配合了政治,灌输了新的血液,成为革命人民斗争的武器,在各个历史时期中,起到了宣传鼓动的伟大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后不久,有些作者更广泛地利用粤讴反映现实的政治生活。
从上面冼玉清这番议论看来,秦牧说她完全生活在古籍堆中,简直就是一位“世外”之人,这种论断是不够全面的。作为学者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并不一定本人要成为革命家或社会活动家,特别像冼玉清那样出身的闺秀又是生活在故纸堆中的学者,却能在习惯于抒写男女之情的粤讴研究中,跳出这种狭隘题材的圈子,转而放眼于能反映现实的政治生活的作品,这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她早就有爱国思想的潜意识,所以不但在敌人侵占下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即使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也很重视文艺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中的作用。
因此她就自己选辑了一册《粤讴》,这是不同于招子庸所写的专讲男女之情,而是想搜集这一类反映当时政治生活的作品,作为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学发展史的印证和补充。她认为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在文学上,特别在广东的通俗说唱文学这一方面,如何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斗争,这就是编者所欲研究的课题。粤讴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形式,在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它曾经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进行政治宣传的有力工具,在当时爱国民主运动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粤讴这一活泼、富有战斗性的文学形式和大众通俗化的语言风格,在过去民主革命时期,它能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今天更应该也更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由此可见,冼玉清专门选辑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生活的《粤讴》,认为进行的政治宣传在当时爱国民主运动中曾起到卓越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指出,冼玉清选辑这些带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粤讴,从其指导思想来说,亦是她个人爱国思想感情的外在体现。
二
冼玉清自称所选辑的粤讴,是能反映出中国近代革命史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斗争,那么所选辑的粤讴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先看下面一些章节目録。
第一章 反映广大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迫害的粤讴。内容包括: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反映反对美帝虐待华工与1905年反美拒约运动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和清王朝封建统治。反映反对帝国主义攫夺粤汉铁路权的斗争。
第二章 反映广大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血腥镇压的粤讴。内容包括:反映反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搜刮民财的暴行。反映反对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与残害人民的罪行。反映1902—1904年广西人民起义的英勇斗争。
第三章 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的粤讴。内容包括:反映鼓吹民权自治,提倡女权的政治主张。抨击科举制度和提倡文化改革,破除迷信的活动。抨击鸦片毒害,主张禁烟禁赌实行社会改革的要求。
第四章 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活动的粤讴。内容包括:反映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取缔规则的斗争。反映同盟会会员在东京、北京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反映1911年3月29日广州武装起义的革命斗争。
从以上章节目録看,很像是写的一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史,但这里却是冼玉清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选辑的粤讴作为各章节的论据。由于选辑的数量太多,这里只是选择几个案例,作为论证。
《颂林制军》:你真正系笨,做乜苦苦要做忠臣?纵然忠烈,有几个明君?有道正好做官,无道要隐。奸臣用计,重办乜夷人?你睇人地做官,重有连升品。战而无计,用六百万余银。好比你共岳飞,同佢一样饮恨,将近成功,调佢转身。被贬伊犁,心又怎忍。唉!心不忿,忠臣难见信。等我四便城门来关紧,炮台整好让过夷人。
冼玉清认为此讴写出当时人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销烟后,反被琦善等构陷,贬戍新疆伊犁。此讴对林的忠贞爱国,不见信任,表示极大的愤慨;对奕山卖国投降,用600万元“赎城费”,作为英侵略军不进攻广州的代价,表示有力的讽刺和谴责,这可以代表当时爱国人民对于鸦片战争的看法。
《题时局图》:争乜野气,使乜思疑,时局分明,睇吓俄国好似一只大熊,狼到极地,张牙舞爪,以恶为题,踏实山、陕、辽东兼及直隶,满洲、蒙古都系佢胯下东西。英国好似一只大虫(老虎)同好扺制,蟠埋两广誓不输亏,佢就全身枕住个长江位,又是胶州入了德国范围,故此伸尾搭威海卫。重有一个东洋如唇齿,都话同文同种两相依。点想佢x光射到台湾去,重有层层光射影入迷离。(此讴较长,我只作了择録)
冼玉清认为《题时局图》一讴,反映出我国广大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是发生中日甲午战斗以后一二年间的事。中国被划分得四分五裂,这就是《题时局图》一讴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由于《时局图》很形象化地指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有一定警惕和鼓舞人民的作用。
《点算好》:点算好,支那将末造,国亡家破,问你痛心无?我想二百六十年前,尚有皇汉气数,怎估到今日惺胡鼠窃,刮尽我地脂膏。无奈有的为虎作伥,专意讨好。若见有个心存光复啫,就要杀佢个头颅。但系晓得把家贼严防,宗社就算可以永保。试睇列强环伺,重惨过霍霍磨刀。要将疆土尽地瓜分,个阵仇又冇得报,就一世做外人犬马,重弊过满洲奴,唔信鉴吓前车,就有埃及与印度。唉!无路可诉,自哀还自悼,想到黍离麦秀。君啊!就好发愤为豪。
冼玉清指出《点算好》、《珠江月》、《天有眼》、《黄种病》四讴,都是反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爱国志士们,呼吁团体救国,共挽危亡的呼声。她说《点算好》译成普通语言,就是“怎么办”?在这首讴中,严厉谴责了清朝统治者“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反动思想。指出汉族官吏们是“为虎作伥,专意讨好”。而认为“把家贼严防,宗社就算可以永保”。人们在那时认识到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这是一个很大进步。
《同胞血》:同胞血,血啊!我就见得你最情浓。舍却自己一条身,等我立半点功。我开刀斩你,你痛极亦唔呼痛,更重对住外人滴滴吓,越滴越鲜红。虽则死者无辜,总系生者有用;染红个粒顶子,咁就富贵无穷。此后唔好讲爱群兼共保种。唉!唔顾大众,自己功名重,你睇吓曾、左诸人,重有个李姓亚鸿。
冼玉清认为《同胞血》这首讴,是抨击岑春煊在镇压广西人民起义,屠杀无数人民后,又通令各地方官,查明谁最“出力”,以便“论功行赏”。作者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暴露和控诉,说“虽则死者无辜,总系生者有用;染红个粒顶子,咁就富贵无穷”。拿人民的血,来染红自己的顶子(指升官),这就是当时官门最好的写照。作者在讴尾,连带谴责汉奸刽子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罪行。
三
从上面选引的几首粤讴,再看冼玉清所作的解题和对本事的议论,对这些粤讴的作者和冼玉清的爱国主义思想应该如何评价呢?我认为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对当时参与和后来表示赞成的人,都可以说有不同程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幷且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可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却出现一些杂音,如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今天仍在这里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是在一次小型的讨论会中,有位大学生却说:三元里抗英斗争是干了蠢事。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是个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是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先进带动落后,人家进来应该欢迎,为什么反抗这样笨呢?
还有个事例,有一次宣讲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讲到鸦片战争失败将香港割给英国时,有位小青年就说:香港给了英国,现在那么繁华,当时如果广州给它,现在就会像香港那样繁华了。
小青年不懂历史,只看到香港的繁华,从而产生出殖民地情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位学者却说香港当殖民地100年,才实现今天的现代化;中国这么大,又是那样落后,恐怕要当殖民地300年才能走向现代化了。
还有个争议的问题,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人认为通商应在珠江边口岸,因此拒絶英国人入广州城,对此肯定的群众认为是爱国主义行为;亦有学者强烈反对,认为这种狭隘的传统型爱国主义让排外情绪占了上风,岭南文化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封闭性,给广东以至全国带来灾难性后果。
以上事例提出的问题,值得讨论。
最后还说个现实的事例。香港《星岛日报》8月22日文章,题:中国人迷失西潮中。文中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上被殖民,但文化上没有被殖民过。但是中国走到今天,我们到内地去,看到的是人们在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祟洋媚外,以至于在香港大学,我们看到不少内地来的研究生们,他们常常看不起自己的国家,一开口就是批判。连我们生活在本港、在英式教育中熏习西风的人,还知道一点孔孟之好,而这些内地来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孔孟好在哪里,真是匪夷所思。
这篇文章说的不错,1840年以来中国虽然受尽外来的侵略,但人们大都能坚持爱国的民族精神,文化上确是没有被殖民过。如冼玉清家在澳门,在香港接受教育,可以说从殖民地过来的,却在一生中充满了爱国情怀;可是在我们国内土生土长的,却有小青年、大学生,还有教授、专家学者,似乎还忘不了殖民地情结,甚至现在由内地到香港大学的研究生,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的情况下,仍然看不起自己的国家,比不上原来接受英式教育的人,还多懂得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者:李锦全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