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海育才女 风华铸诗魂 ——拜读冼玉清教授诗歌有感



  中国的诗坛上,古今诗人如璀灿的群星,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正如赵翼所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而中国历史上能诗又能从事学术研究者少,著作等身者更少,妇女中的诗人兼学者更如凤毛麟角。岭南诗人冼玉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文史专家,她以多才、博学、著作等身着称于世,被誉为“岭南才女”。如果说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女诗人女学者是谁?毫无疑问这正是冼玉清先生。

  冼玉清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冼玉清堪称一代才女,对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广东文献、文物考古、绘画书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但她以诗歌的学术成就最高,她认为“诗歌是人间最美丽的东西”,一生写下大量诗篇。冼玉清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1. 学生时代是冼玉清诗歌的成长期

  从12岁起她就读于澳门子褒学校,成为陈子褒的高足,她成绩好,文章出众。陈子褒先生是澳门子褒学校的创办者,他一生委身教育事业,尤其对女子教育有卓越贡献,冼玉清就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女才子。冼玉清17岁毕业于澳门子褒学校中学普通科,她在1958年12月25日《自传》回忆说:“我一生受他影响最深:也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1〕冼玉清21岁时入香港圣士提反女校读英文,她开始接触到英美文学和外国诗人的作品,这段经历虽然不长,但使她奠定了牢固的英文基础。23岁时她转入岭大附中读书,1920年她已25岁,入升岭南大学文学院,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虽然冼玉清出身富裕家庭,但她在岭大读书一直是半工半读。通过一个同乡的介绍,她在广州河南著名绅士江孔殷“太史第”的兰斋私塾兼职教务工作。江孔殷很赏识她的才学,并有意栽培她,通过江的介绍冼玉清已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还参与了地方诗社的活动,这为她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在学生时代,冼玉清已酷爱写旧体诗。诗虽稚嫩,却天真纯情,如一泓清彻的春水。其想象力丰富,情感浓烈,已预示着她是一个很有潜质的诗人。1922年她28岁,毕业于岭南大学文学院教科,毕业论文为《中国诗之艺术》,可见其在青年时代就已经以诗歌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冼玉清早期的诗歌多载于《碧琅玕馆诗钞甲集》,较有代表性的有《南湾公园负暄作》、《西湾早眺》、《东山姥》、《马交石纳凉遇雨》、《夜归澳门》等诗篇。诗歌多写澳门少年的生活,也有写内地生活的观感。其中1919年写的《夜归澳门》是一篇出色的佳作:“情急觉程缓,中夕梦偏悭,虚枕涛声壮,高窗月色阑。星星见灯火,望望已家山。入户亲先喜,扶肩识别颜。”〔2〕这篇诗作纯真而宁静,却情深意切,思家之情通过梦景、涛声、月色、星星、家山的渲染,亲切而感人,已显露出她的诗歌才华。

  2. 岭大任教是冼玉清诗歌创作的兴盛期

  1928年冼玉清被任命为岭南大学的中文系讲师,次年春天便在大学讲坛讲授诗词。从此以诗为事业,以诗交友,以诗记史,以诗寄情,诗歌与她的生命已融为一体。这段期间作者充满活力,才气纵横,名篇继出。

  1929年夏天,由前清翰林江孔殷和岭大中文系主任杨寿昌的介绍,冼玉清在澳门谒见有“南国诗宗”之称的黄节。黄节(1879——1935)初名晦闻,字玉昆,顺德人。他师事简朝亮,后东渡日本,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中国同盟会,提倡国学,宣传反清革命。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以诗歌成就最着。冼玉清带上自己的诗作让黄节先生耳提面命,先生赏读其诗,深为赞许她的诗艺才情,同时指出其努力方向。这次相会使冼玉清大有感悟,他们约定是年十月在北京相会。黄节先生的诗才和爱国情感,深为冼玉清所景仰,此后他们常常书信来往,以诗唱和,成为诗坛中的忘年之交。

  1929年10月冼玉清来到北京大羊宜宾胡衕的“蒹葭楼”,拜会黄节先生,并以《碧琅玕诗集》文稿呈览。黄氏批语;“陈想未除,陈言未去,独喜其真。”黄节先生的批语意在鼓励冼玉清要突破旧体诗的旧传统,有更多的创新,包括新的思想、新的言辞、新的意境,以激励冼玉清在诗歌创作中开一代新风,成为独领风骚的诗人,对她的期望是甚高的。黄节肯定了冼诗的优胜处在真切感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并提醒她“吾粤诗之滥,滥于张南山。”“嘱谢絶应酬之作,”“勿成篇太捷”。〔3〕 

  岭大时期冼玉清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磨难,1938年随岭大迁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后又随学校转迁粤北曲江。《流离百咏》是冼玉清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内有《归国途中杂诗十首》、《湘南诗草》、《坪石诗草》、《连州诗草》、《黄坑诗草》、《仁化诗草》共百首。诗歌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冒硝烟弹雨之至危,历艰难凄痛之至极,所以随校播迁,辗转而不悔者,岂不以临难之志节当励,育才之天职未完,一己之安危有不遑瞻顾者哉!”〔4〕诗多忧愤之情,言辞悲戚,感人肺腑,是一部走难史的实録。1949年9月《流离百咏》在广州文光馆出版,陈寅恪教授作题曰:“大作不独文字优美,且为最佳之史料,它日有编《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者,必有所资可无疑也。”〔5〕抗战胜利后是冼玉清学术发展最兴旺的时期,她任岭大文科教授,并任广东文献馆委员、广东文献委员会委员,还任南京国史学馆特约协修。撰写了大量的岭南文史专著。

  3. 解放后是冼玉清诗歌的成熟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冼玉清豁然开朗,她迈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寄予无限的憧憬与期望。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冼玉清的诗歌更趋成熟,写出了多种风格的诗篇。时代的改变也促使她的诗风有新的改变,她写了不少讴歌社会主义的新诗,增添了不少新鲜的内容,如《圭峰山习劳》“力田岂独男儿事?改造须从锻炼来。运土培泥吾不弱,长锄下处笑颜开。”〔6〕饶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反映了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特别1954年她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后,有更多机会到各地调查采风,她的足迹踏遍广东,看到祖国崭新的建设面貌,她大力讴歌。冼玉清的思想有较大的转变,“昔之坐拥书城,自以为学穷三古者。今始知学问脱离实际,不足以言学问,学问不能为生产服务,不足以言学问。学问无裨于国计民生,亦不足以言学问。”〔7〕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有《出发潮梅》、《增城道中》、《车过西湖》、《初扺汕头》《潮汕风味》、《礐石中学》、《初扺梅县》、《过人境庐》、《海南访问杂诗》、《韶关参观杂诗》、《湛江参观杂诗》、《下乡参观杂咏》等,这些诗篇都带上了新时代气息。解放后流传最广的是她的羊城八景诗《鹅潭夜月》:“尽涤百年耻,鹅潭月更新,繁灯天不夜,笑语泛舟人。”这首羊城八景诗的代表作,从沙面租界回归祖国,洗却百年奇耻大辱为起笔,转而入主题,点明新中国的鹅潭月色更美丽。三四句意境凸现,绘画出繁灯璀灿,永无黑夜的光明世界,隐喻祖国的繁荣昌盛。末句主题深刻,表明人民当家作主,到处欢声笑语。诗歌清新隽永,自然而檏实,诗人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得以发挥。这首诗不胫而走,六十年代的广州人几乎妇孺皆知。

  冼玉清的诗歌除《流离百咏》公开出版,部分诗歌刊载于报刊杂志外,大部分诗作没有公开出版,只以油印本形式流传,以征询读者意见再作修改,它反映了诗人谨慎严肃的治学精神。油印本《碧琅玕馆诗钞》有甲乙丙三集,后有《琅玕馆近诗》。1964年后冼玉清她的病情日益恶化,身体日衰,但她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写一些报刊文章外她完成了《粤讴与晚清政治》一书稿。走到生命的尽头,她觉悟到诗歌与政治的命运休戚相关,故寄意于此文。这一时期和她交往较深的古桂高老师把自己的诗稿寄给她指教,她回信说:“现在已不是写旧体诗的时候,”并劝其珍重。她已预料到中国一场新的政治风暴正要来临。1965 年10 月2 日冼玉清病逝。她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冼玉清的诗歌风格与艺术成就

  1. 清新而淡雅的艺术风格

  名诗人散原老人陈三立评论冼诗“淡疏雅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饰,自饶机趣。足以推见素抱矣。”〔8〕陈氏的题评真实点出了冼诗的本来风貌。冼诗的特点在于真切动人,她不尚雕饰而自见风采,这是一种简檏之美,淡雅清逸之中渗透着一种不华而自美,不饰而动人的气质,含蓄藴借却又意趣盎然。如果说诗如其人,这正是冼玉清给人的第一印象。冼得霖有《题玉清姐新居》颇能表述冼玉清生活的情趣,“著书兀兀送年华,池隔嚣烦别一家,自是君身有仙骨(用杜句),千重树影一窗花。小斋花影淡于云,细细炉香手自熏,三面玻璃人似玉,不须纱幔障宣文(用尊集佳句)。”〔9〕冼得霖这首诗是冼玉清情怀的最好的诠释。

  冼玉清对文史艺事无不精研,在岭大任教授,颇有名气,旧社会这样的女子甚为罕有。加上她矢志不嫁,难免会被人议论。要拒絶社会上的种种诱惑,确实需要守身如玉的高风亮节。这种身世和处境自然使她的诗充满了一种清高、拔俗,不同凡响的情怀,故能咏出“香饵自投鱼自远,笑他终日举竿忙”的隽语。而独身的孤寂和冷清,难免产生一种忧怨之情。因而在她的诗作中清新和忧怨表现了一种清凄之美。自然在国难来临,国破家亡的走难时期,这种情愫则有极至的发挥。抗战期间写的《流离百咏》正是她真情的咏叹调。如《初扺赤坎》:“国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地限华夷遗恨在,几回痴立寸金桥。”〔10〕其诗立意深刻,语句铭心镂骨,是其清凄风格的体现。

  再看她的《授课》:“更无纱幔障宣文,百二传经愧博闻,虞传着篇先劝学,一生砥砺在精勤。”〔11〕这首诗檏实无华,语意深刻,进入了一个很高的意境。在最简陋的教室上课,面对众多学生,她勉励自己更要博学,著书是为了劝学,一生要精勤奋进。首句和末句,可谓极尽其妙。

  另一首《写志》诗更显孤芳自赏:“廿载皋北自抱芳,任销心力守书堂,拒霜冷淡秋荼苦,欲植青松蔚作梁。”〔12〕这首诗清高拔俗,直抒胸臆,面对世味秋荼苦,但其志不屈。诗人仿如傲霜秋菊,清高不群。

  冼玉清痛恨日寇侵我家园,悲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在澳门所写的《危城逃难记中》可谓一字一泪:“市絶无军警,鸟雀均寂。惟见坦克四辆,日军疏疏落落三五人,大新先施公司高竖红日旗而己。似此情形,狄纵无意取广州,而我当局委而去之,狄虽欲不取不得也!夫战而不胜,兵甲之不坚利耳!兵不血刃,狄人未至而弃城先逃,此萎靡无耻之人格,宁能俯仰天地间谓人耶?决西江之水,不足以洗此奇耻!寇可恨,而召寇者更可恨耳!”于是她咏出了“可怜千载云中鹤,半夜归来失故巢”的惊心动魂之句。

  冼玉清有些诗歌清淡之中亦带几丝忧怨,它更显露出一种意境的升华,增添了诗的魅力。

  平心而论,即使在解放后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令她惆怅的事情,1952年岭大并入中大后形势并没有当初她期待的那样平静,当时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岭大的旧教授,学生常常怀着一种不太信任的眼光。而出身富裕家庭的人,难免有一种负罪感。在极左思潮的年代,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冼玉清难以适从。早在1952 年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冼玉清就自己作检讨:“我向往‘贤人君子’的人格,讲究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学,讲话常引经据典,……这些都是封建保守思想”。〔13〕当时学校并不看重这类知识分子,她本来可以在学坛上多作贡献,但年刚60岁,马上要办理退休,她确感到无可奈何,一种幽怨之情自然在她的心头缭绕。特别在她晚年患乳腺癌后,疾病的痛楚使她的诗更带几分悲凉和伤感,诗人的忧怨也只能托诗歌来倾诉。她的遭遇与陈寅恪先生的命运大体相同,陈先生是中国的史学泰斗,其父陈三立是著名诗人,家学渊源使陈寅恪先生对中国旧体诗十分沉醉。陈冼两位大师的互相唱和,皆成为伤时感世的不朽之作。1950年仲冬他们同游漱珠冈的诗歌,留下了一代才人的心声。

  “陈寅恪:《己丑仲冬纯阳观探梅柬冼玉清教授》

  我来只及见寒梅,太息今年特早开。花事已随尘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名山讲席无儒士,胜地仙家有劫灰。游览总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冼玉清次日韵和之云:

  骚怀惘惘对寒梅,劫罅恁谁讯落开。铁干肯随春气暖,孤根犹倚岭云栽。苔碑有字留残篆,药灶无烟剩冷灰。谁信两周花甲后,有人思古又登台。”〔14〕

  在这首诗中冼玉清以寒梅自比,生命的光华在“劫罅”中绽放,她的身躯献给了春天,孤独的身影倚托岭云。逝者如斯,古碑残断,药灶灰飞,但新一代的怀古志士,又登上了历史舞台。诗歌的情感逥荡曲折,从迷惘到朗然,从幽怨到感慨,最终豁然开朗,以乐观的情怀面对一切。这确是不同凡响的佳作。

  2. 精深而广博的诗学功底    

  冼玉清的诗学研究是沿着中国传统的路径下功夫的,她于1929年夏在澳门向黄晦闻先生请益时的一段答话,作了清晰的表述。

  “远溯风骚,以明诗人风世励俗,温柔敦厚之教,与骚人忠厚缠绵,言情叙景之法。近探汉魏诗之造意,与六朝之造词;而十九首之婉转附物,惆怅切情与陈思王之隽练喷薄,阮步兵之腴厚遥深,陶渊明之冲淡精拔,大谢之奇丽藴凿,小谢之清发风华。皆为诗学之不眺之祖。下及有唐一代诸家之变化,和李太白之气韵超迈纵横飘逸,与杜工部思力之遒厚,皆诗学当循之门径。”〔15〕这段话的大意是:诗学首要瞭解各朝的诗体风格,各家的独特风貌。即从上远溯《诗经》,瞭解诗歌敦世励俗的社会功能,学习楚辞《离骚》,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他抒情写景的方法。精读汉赋魏诗,直追汉魏风骨,学习他们的创意。读六朝的骈体文,熟悉他们的遣词造句的精巧。学习《古诗十九首》婉转的托物寄情的方法,研究其惆怅情怀的真切流露。学习曹植隽永的词藻,磅礴的气势。学习阮借厚润而深刻的文风。师法陶渊明的平淡自然,谢灵运的奇丽多姿,谢脁的清逸秀丽。他们都是学诗者效法的榜样。下则法取三唐诸家的变化。尤其是要学习李太白气韵豪迈,纵横飘逸和杜甫想象力丰富,苍劲力遒的风采。这正是冼玉清治诗的学习体会。

  对于诗歌创作,冼玉清强调诗言志,要真率坦诚,只要出于自然便是好诗。这是首要的要求;其次诗歌要合乎格律,声韵平仄要严谨,平仄相对才能表现声律的扬抑和节拍美。音韵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但创意比格律更为重要。马万祺先生在回忆起冼玉清教授在讲授中国文学古今诗词时一段话很值得回味:“她认为真粹仍应以立意为主,而声韵格律则要尽力配合。……主张以意为重,格律次之,并指出崔颢所写的黄鹤楼七律为例,其上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黄鹤一去不复返,只头一个字为平声,此外其余都是仄声,可谓破格律之至,但当时李白和严沧浪等人皆欣赏该七律无与伦比。”〔16〕

  冼玉清认为诗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她曾对同一教研室的郑孟彤先生讲过:“诗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它的内容。诗歌是要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的。你看在文学史上任何时代都是以王粲的《七哀诗》,杜甫的《哀江头》、《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为佳作,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与人民生活、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当然,诗的内容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这就得看诗人的艺术功力了。”〔17〕

  谈到冼诗的艺术功力,归功于她不懈的实践和努力,早在学生时代已深得清末翰林江孔殷的悉心指教,主岭大讲席后她与名家唱和见多识广,和她酬唱的都是国内名流,如陈寅恪、柳亚子、杨寿昌、黄节、沈尹默、文毅甫、陈融、冯秋雪、黄尊生……常和名家切磋诗艺,常在大场面中即席赋诗,故功到自然成。如冼玉清1958年访华侨农场有“香茅油滴黄橙液,橡树胶流白乳霜”的佳句,68岁时有诗句“筐满鸡心柿,盘堆鸭咀梨”,其精巧工对令人叫絶,可见她炼字遣句的精深功力。

  3. 深厚国学基础上的诗歌创作

  冼玉清的诗是在她博通文史的基础上锤炼而成的,她国学基础深厚,成为她诗歌的最大特色,也是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冼玉清对国学之沉迷和勤奋令人钦佩。“余之程序,上午授课,下午到图书馆读书,日日如此,未尝或辍。10月12日下午五时由图书馆出,手一卷,且行且读,馆员陈灿、徐兴顾余曰:女士气尚镇定如是耶?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学校已宣布疏散妇孺已。”〔18〕 她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子女的理想,决定了她能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学问。

  她对广东文史致力尤深,着有《广东鉴藏家考》、《广东印谱考》、《广东丛帖叙録》、《广东艺文志题解》、《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文献丛谈》、《广东释道著述考》、《岭南掌故録》、《南书楼广东书目》等名著。精通文史使她的诗多带了古檏苍劲的色彩,内涵更趋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个性更加突出。在她的文史研究中,天文、地理、动物、中医、释道、碑帖、书画、鉴藏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故她的诗歌凸显了一种博识而宏观,精深而兼蓄的意藴。

  冼诗在选题上颇注重历史价值较高的题材,《流离百咏》中就有《燕喜亭》、《鹿鸣关》、《耒阳谒杜甫墓》、《桂林龙隐岩诗元佑党人碑》等诗,作者对当时吟咏的名胜景物都在诗注上一一考证,其诗注分外生色,与诗相互辉映,形成别开生面的文史诗歌。她的《漱珠冈探梅次韵和陈寅恪的诗》是她精熟岭南文史的鲜明体现,其中“苔碑有字留残篆,药灶无烟剩冷灰。谁信两周花甲后,有人思古又登台”讲的都是漱珠冈上纯阳古观的历史,也因为她精熟古观上的残碑,故能出工巧之句。“观壁垒嵌碑,泐于道光己丑,距今一百二十年。故余作有两周花甲之句,亦极巧也。”〔19〕 她撰写过《天文学家李明彻与漱珠冈》的论文对纯阳观的历史如数家珍,这些诗句都是学术与才情的结晶。所以古雅是冼诗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她的五言诗中表现最为出色。

  冼玉清博学多才,她对绘画、书法十分陶醉。其绘画师事李凤公。1929年秋至于1930年夏冼玉清北游京都,当时绘就《旧京春色图》,名人墨客纷纷为之题咏,竟达47人之多,成为艺林佳话。抗战期间,她目睹国难当头,走难者浪迹天涯,以血和泪构写出《海天踯躅图》,感人至深。艺术的熏陶,使她的诗别开生面,表现出一种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对景物的描写特别细腻,对色彩敏感,空间开阔,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感跃然纸上。这是她诗歌清新感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1936年自绘自题的《水仙花图咏》诗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约素含娟总自然,不衿香色不争妍。自怜时世空清怨,别许闲身托净禅。罗袜凌波珠作佩,缟衣湔雪阆风圆。絶俗孤标遗翠羽,高山情调依朱弦。兰幽菊淡输清艳,独捧檀心洛水边。”〔20〕  

  这首水仙花图咏仿若一幅工笔画,其精细的描绘形象的语言,非绘事者可形其状,亦非善诗可表其情。其中“罗袜凌波珠作佩,缟衣湔雪阆风圆。絶俗孤标遗翠羽,高山情调依朱弦。”令人惊叹。其工对精巧,想象丰富,委婉深秀,逸致过人,正是从绘画得来的诗外功夫。

  4. 发扬岭南前贤的光荣传统

  从学术的继承流派分析,冼玉清当属九江学派的传人,清代鸦片战争前后,岭南大儒朱次琦先生开创了九江学派,培养起康有为、简朝亮等著名弟子,其中简朝亮最能秉承先师的学术传统,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陈子褒先生和黄节先生都是简朝亮弟子中的皎皎者,两位名家对冼玉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冼玉清学术师承有源,她常称自己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冼玉清所撰写的《朱九江对外之正义感》一文,表述了她对师祖的仰慕,同时也表达了她决心继承朱九江的爱国传统,以天下为己任。她锺情于乡邦文化,立足故土,努力汲取岭南先贤的思想精华。

  从冼玉清所撰写的《广东艺文志题解》可见,她对岭南前贤的作品都做过深入的研究。而对杨孚、陈白沙、何维柏、陈子壮、朱九江、梁廷柟、招子庸、黄遵宪等人写过专篇的研究论著,例如她对岭南学术的第一人——杨孚的诗作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其诗:“四言为句,体序《诗经》。造语古雅,且饶风致。但其用韵与唐后的韵书不同。”“其韵语悉用古韵”〔21〕故杨孚的诗韵带古雅之音。张九龄的诗清淡平和善用比兴之法,屈大均称:“东粤诗盛于张曲江公,公为有唐人物第一人,诗亦冠絶一时。”〔22〕冼诗的清新淡雅明显从张曲江诗中汲取了不少精华。冼玉清的学术道路与屈大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以诗歌为专精,同时又深究广东文史,平时爱以诗记史,以诗论事。冼玉清十分喜读招子庸的《粤讴》,直到病危前她一直致力于《粤讴》的研究,并完成了初稿。文中指出“粤讴这一活泼、富有战斗性的文学形式和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风格,在过去民主革命时期,它能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今天更应也更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3〕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冼玉清对岭南前贤优良传统的传承。

  冼玉清的成就更在于她诗歌的创新性,岭南向来女诗人不多,冼的大量作品填补了这一空白。她的诗歌自成风貌,清新真切而动人,平和檏实的诗风树起了一面亮丽的旗帜。她的诗表达了妇女与命运的抗争,她的诗流淌着玉洁冰清的女性之美。在旧社会她有感时伤世的悲吟,在新时代她有豪情满怀的颂歌。冼诗充满了浓郁的南国风情,诗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饱含了诗人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这一切都体现了诗人非凡的创造力。冼玉清的诗歌在岭南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冼玉清的成就归功于她的天赋和勤奋,她牺牲了个人的幸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和学术之中,其真诚和志向令人们深为感动,所以无论是师长还是朋友都无私地帮助她,支持她。黄节先生把一生的诗学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她深知道自己的成功凝聚了老一辈学者的无私奉献。所以当她病危的时候,也把自己的所有遗产、珍藏的书籍和文物都毫无保留地回赠社会。冼玉清竖起了一座丰碑,无论是诗歌、学术和人品都永远被人们深深地景仰。

       注释:

  〔1〕庄福伍:《冼玉清生平年表》,载于《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第115页。

  〔2〕録自《碧琅玕诗钞甲集》页17。

  〔3〕冼玉清:《忆黄晦闻先生》刊于1935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报》,《黄晦闻追悼专号》。

  〔4〕《流离百咏》,《自序》。

  〔5〕《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第123 页。

  〔6〕油印本《下乡参观杂咏》第5页。

  〔7〕油印本《下乡参观杂咏》前言,1958年5月。

  〔8〕《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第117、118页。

  〔9〕《冼得霖、李叔宽、陈融给冼玉清的诗》,载于《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插图。

  〔10〕録自《流离百咏》第1页。

  〔11〕録自《流离百咏》第3页。

  〔12〕録自《流离百咏》第4页。

  〔13〕见冼玉清《检讨我的保守思想》,转引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8页。

  〔14〕广东省文史馆、佛山大学佛山文史学研究室编《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5〕冼玉清:《忆黄晦闻先生》,刊于1935年3月5日,香港《工商日报》,《黄晦闻名追悼专号》。

  〔16〕马万祺:《缅怀冼玉清教授》,《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第13页。

  〔17〕郑孟彤:《冼子音容笑貌深留我心》,《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第52-53 页。

  〔18〕《冼玉清诞生百年纪念集》,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年版,插图。

  〔19〕广东省文史馆、佛山大学佛山文史学研究室编《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20〕这首诗初稿不同,以修改后的诗文为准。

  〔21〕《冼玉清文集》248页。

  〔2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2,《诗语》。

  〔23〕《冼玉清文集》300页。

  (作者:冼剑民 暨南大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