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7月初携夫人彭丽媛访韩,在《中韩联合声明》中对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进行了详细规划。其中,包括草签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大熊猫合作研究以及加强教育和青少年领域交流合作等等。
面对中韩两国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韩国外国语大学校中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韩国》韩方主编朴宰雨7月初在首尔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也就一些中韩文化交流、儒家文化方面等问题阐述了其见解。
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发展值得互相借鉴
记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很发达,对此,您认为中国应如何学习借鉴?
朴宰雨:韩国文化创意产业一般包括电影、电视剧以及纪录片等影视领域、漫画与动漫以及卡通形象等领域、利用文化原型的领域、大众音乐、歌剧与话剧等的表演、电脑游戏与手机游戏等领域、网路与手机以及教育性游戏等领域、展示策划与特地特定主题为主的公园以及庆典等空间性领域。
韩国政府2001年在文化部下面已经设立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振兴院(现在改为韩国创意产业振兴院),推动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得也很快。文化创意产业的细部领域与呈现创意的方式很多,现在也还有很多潜在性的发展空间。
中国也已经着眼于文化重要性,宣布了“文化强国”的梦想,很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各个角度、各个环节上非常努力地向前发展。其实,中国引进韩剧做的非常成功,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当地语系化也非常成功,湖南电视台也把很多韩国的偶像明星捧红。
中国的电视可以从模仿起步,慢慢开始更多创新,学习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的政府政策与企业的成功过程以及各种技术。可以来韩国直接学习,也可以利用与韩国的文化企业合作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利用提供养成专业人才基地的方式。具体来讲,有全面合作、人员聘请、引进节目等几种。
记者:您觉得,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哪些方面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朴宰雨:最近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虽然还有不均衡发展的一面,但是在电影与各种游戏等领域里已经有了很大的竞争力,前景是很有展望的。韩国虽然走前几步,但是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合作的。最近在制作电影方面的合作,成果相当大,如韩中合作的电影《七剑》、《神话》、《晚秋》、《大明猩》等。如果包括韩港合作的电影,那就更多了。
中方可以留意韩方的连锁发展经营模式,如漫画形象“流氓兔”(MASHIMARO)一旦成功,那么稍后马上从动漫、游戏、各样的卡通形象到电影等纷纷改编,都很成功,可以说是“一源多用”。韩国以后也要多向中国学习虚心求教的态度与快速发展的魄力。将来,相信中国可以就投入大资本而利用快速发展的技术力,提高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中韩文化一衣带水 交流要更密切
记者:您觉得,中韩之间是否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朴宰雨:韩中之间一衣带水,这两千多年基本上一直成为好的邻居,跟这次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演讲里提到的一样,韩中友好与同当患难的佳话很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韩中之间的文化差距估计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所谓汉字文化圈与儒教文化圈。士大夫的孩子为了准备科举,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儒教式的意识形态与行动方式,估计很相似。
当然有不少的生活文化细节上的不同。举个例子,看汤匙和筷子的用法,首先汤匙与筷子的样子和大小不同,而且韩国人用汤匙一面吃饭一面喝汤,用筷子来夹菜吃;中国人则是用筷子吃饭吃菜,最后用汤匙来喝汤。
不过,甲午战争之后这120年中经过境遇不同的现代化过程,使得中韩两国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体验同步性、逆向性、合流性等各种情况。尤其在从1948年到1992年的四十多年中,两国是在不同的社会体制里生活的。1992年建交之后互相再见面,就发现两国文化之差,尤其是沟通方式与思考方式以及集体上意识决定方式之差等等。虽然有许多生活文化上的共同点,但是一旦深入进去,两国人内心深处的反应机制很多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不能过于夸张,实事求是地认定这种不同,为互相的真正沟通而努力,就可以克服这种不同带来的各种不适应。
记者:您觉得,目前中韩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朴宰雨:目前在东亚格局下,韩中交流中存在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领域等问题,韩中建交开始十年韩中关系好像蜜月似的良好,但是2004年以来“高句丽等古代历史问题纷争”以及“端午节文化争遗风波”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冲突,断断续续地发生,引起韩中两国人民之间感情上的损伤以及在网路上的互相批判。但是这些问题,在去年朴总统访华和习主席进行人文外交之后,好像都平息了。
这次习主席来韩之后,情感上的友好气氛达到了相当良好的地步。现在剩下的只是建设性的、向前性的问题了。如:韩中学生留学交流上的各种问题、韩中人文交流上的各种提案等。去年,两国首脑会晤的结果就是成立了韩中人文交流委员会,但是这是官方性的委员会,好像积极性不够,需要两国民间为主的,或者半官半民的对话通道,以便提出在韩中交流当中实际而有效的政策与建议。我始终觉得,文化交流不应该受到政治关系的波动,政治归政治,文化交流还是得继续的。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演讲时说,“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就您所知,目前中韩两国的青年交流是怎样的?
朴宰雨:这虽然属于修辞语,但是足够让人感动。习主席的眼光长远,认为青年们是中国与韩国的未来以及亚洲未来的主人公。在演讲中,他首先引用韩国抗日英雄安重根义士的“白日莫虚度,青春不再来”的挥毫,而即席宣布明年邀请首尔大学一百个学生赴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习主席也提到,中韩两国均为对方的“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
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以及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有六万左右,我认为,还是有数量上扩充的必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留学生活上面临的各种苦衷与烦恼应该得到两国政府当局的好好照顾。培养亚洲青年成为亚洲国际人才,也可以利用“亚洲校园”计划。韩中青年年轻时良好的留学经验,日后也一定会成为韩中合作的资源,亚洲青年在亚洲邻居国家友好的留学体验,今后也一定成为亚洲一体化的基石。
记者:您觉得应该通过什么方式促进中韩青年更密切地交流?
朴宰雨:增加韩中青少年短期交流也是需要的,但是还应该开发各种交流模式。如果只停留于通过两国政府邀请的方式体验对方国文化的这一阶段,好像不够积极。举例来讲,为了“防治沙漠化”,韩中青少年已经一起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多年,这一定给两国青少年留下很难忘的宝贵经验。两国青少年一起参与流汗的、有意义的共同劳动体验或者文化体验,相信这能对东亚市民社会的共同未来起到建设性作用。
儒家文化深植韩国 习近平访韩成果丰硕
记者:您觉得,儒家文化在韩国有怎么样的影响?
朴宰雨:韩国早就达成了产业化与国际化,从某种角度看,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是绝对的。但是从生活文化的角度详细观察国民的行动方式与内心反映机制,还可以说儒教文化支配着人际关系尤其是亲人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尊重父母与长辈、尊师重道、遵守礼节。
不过,又不能忽视韩国人在军部独裁的漫长岁月里通过不怕个人牺牲的民主斗争方式争取现在高度民主主义的这个过程。争取民主主义,才能通过法制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才能解放个性,解放创意性。我想,在经济发展与国际化的基础上,骨子里的儒教式价值观念、加上民主主义重视个性的生活态度以及基于自信感的进取挑战精神之间的配合,才创造出了现在充满动感的韩流文化来,这也可以说是目前韩国文化的总体现状。
记者:韩国之前有过“去汉字化”,对此您有什么评价?
朴宰雨:从1910年到1945年,韩国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在国内国外不怕牺牲地不断展开抗日独立运动。他们反思韩国成为异民族的奴隶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文化上没有主体性,只是从中国借用汉字文化与朱子学,没有好好建立韩国的独立文化,并促进其积极发展。所以,光复后为了韩国文化的独自发展坚持努力,从主体的角度也对过去的传统文化重新研究、重新解释,又接受西方文化,后来能创造出所谓独特的韩流文化来。
韩流文化所依赖的语言文化虽然不是汉字文化,但是韩流文化骨子里相当一部分有儒教文化的延伸,这决不能否定。现在,韩国已经成为GDP约排全球第15位,经济规模约占第10位的国家,是亚洲民主化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也应该到了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未来的时候了。
韩国作为亚洲国家之一,应该对亚洲的真正发展、指向亚洲共同体的发展担负部分责任。从这样的角度看,为了亚洲成员国家之间的沟通问题,除了英语之外,也要重视汉字,强调汉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个人是汉学家,也是中文教育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常常感觉到,汉字因为是形象文字兼意义文字,利用汉字来思考问题会比较深入。
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深化与提高,汉字非常有用。现在韩国教育部指定高中生应该掌握1,800个汉字,但是汉字教育的效果却不大。韩国政府过去口头上采用过“韩文专有化政策”,但是实际上在教育制度里从初中课程开始安排汉文教育,连一次也没有明显采取“去汉字化”政策。无论如何,为了韩中交流的扩大与深化,为了亚洲国家沟通上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是加强汉字教育,按照教育目标来进行汉字教育的时候了。
记者:您怎么评论这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
朴宰雨:这次习主席的访韩,获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尽管是在东亚微妙的局势时访问韩国,但两国首脑还是达成了较好的协议,包括在共同声明中反对韩半岛开发核武器;确认在年底之前完成韩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确定韩中货币的直接兑换;也非公式地表示对日本问题的共同对应等,这些都算是重要的成果。
不过,公共外交的效果更不能忽视。习主席在首尔大学进行的演讲内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习主席在那里总结韩中发展经验,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发表了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对各种问题的立场。他也引用了“好邻居,金不换”等名句、名诗来表达对韩国友好的情谊,这给了韩国国民很大的好感,真的是“金不换”的。
(记者:郭至君 黄蔚/2014年7月28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