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更路簿》与《两种海道针经书》(尚达校注,中华书局,1961年)一样,是一种民间航海针经书,是帆船时期,能引导我国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一带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活动以及载有海南渔民对西沙、南沙群岛用方言命名的本子。《更路簿》在世界上是絶无仅有的,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録。
最近,海南省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更路簿》收集整理和成立“《更路簿》研究所”,呼吁加强《更路簿》收集和研究。鉴于此,本文对与海南《更路簿》相关的7个问题进行阐述,期望引起更多国人对《更路簿》的关注和重视。
二、《更路簿》形成的环境
我国海南岛东部沿岸地带,尤其是琼海市潭门镇和文昌市清澜镇、铺前镇,多处在石英沙、珊瑚沙和贝殻等物质组成的滨海沙地上,土层浅薄,且西行台风常在此登陆,带来狂风、暴雨、巨浪,难以进行农业种植,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而面对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海域,鱼类丰富、水产资源众多,致使琼海、文昌沿岸渔民不耕田而耕海,常年活跃于西沙、南沙群岛及其所在海域,以捕捞为生。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更路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早在海南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初期,《更路簿》已在孕育酝酿之中,后来逐渐有了更路条文,并经世世代代的渔民口耳相传,存在于老渔民们各自的记忆中。后来,先辈海南渔民中识字之人,将其记忆中的更路条文、地名、风力、海浪等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日积月累、内容逐渐丰富,形成《更路簿》的初稿。历代海南渔民再根据各自航海实践经验,不断对《更路簿》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反复验证、辗转传钞,逐渐完善,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更路簿》。
三、《更路簿》名称的由来
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所在海域从事渔业生产使用的航海针经书,本无统一名称。1973年,原海南行政区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第二部分称其为“航海更路”。广东省博物馆出版的《西沙文物》,把老渔民苏德柳献给国家的航海针经本称为《水路簿》。广东省博物馆何纪生最早研究海南针经书,他在1979年发表的《〈水路簿〉初探》一文中,论及《水路簿》的航行范围、航行季节、《水路簿》中的地名、《水路簿》和一般航海针经书的关系、《水路簿》的形成时间、《水路簿》的意义和价值等。这是把海南针经书称为《水路簿》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最早的论文。何纪生还在其《苏德柳、卢洪兰、李魁茂、彭正楷等〈水路簿〉综述》一文中,把苏、卢、李、彭等人钞本称《水路簿》。厦门大学南海研究所在1978年3月出版的《南洋问题》中提出,“海南岛渔民航行于西南沙群岛等地所用的航海针经书……我们认为《更路簿》比叫《水路簿》更为确切。”20世纪70年代,人们根据大部分版本的航海针经书中航行路线,均有“更”和“路”,从而把海南渔民所用的航海针经书统一命名为《更路簿》。因而苏德柳、许洪福、林鸿锦、卢洪兰、李魁茂、彭正楷、柯家裕、符树万、王诗桃、卢家炳、陈泽明、吴淑茂、梁琦瑞等本无名称的钞本,都被搜集者或保存者统称为《更路簿》。
四、《更路簿》的主要版本和内容
《更路簿》是帆船航行时期(现代海图传入之前),航行路线用“路”表示,航行距离用“更”表示,国内航线起讫地点载有琼人俗名的本子,它是海南渔民耕海过程中的产物,是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航行指南。目前学术界收集到的符合上述定义的《更路簿》有苏德柳钞本《更路簿》、许洪福钞本《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钞本《西南沙更路簿》、林鸿锦钞本《更路簿》、王国昌钞本《顺风得利》、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路簿》、李根深执《东海、北海更流簿》、蒙传稠口述《去西、南沙水路簿》、卢洪兰钞本《更路簿》、李魁茂钞本《更路簿》、彭正楷钞本《更路簿》、柯家裕钞本《更路簿》、符树万钞本《更路簿》、王诗桃钞本《更路簿》、卢家炳祖传本《更路簿》、陈泽明钞本《更路簿》、黄家礼祖传本《驶船更流簿》、吴淑茂家藏《更路簿》、梁其鋭钞本《更路簿》等20种版本。
《更路簿》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原始手钞本,另一种是存在于老渔民记忆中,由渔民口述,地名工作者整理的口述整理本。据瞭解,20种《更路簿》主要搜集单位有广东省博物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地理科学学院)、海南大学等,其中广东博物馆搜集的有7种,都属原始手钞本;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搜集的有10种,既有原始手钞本,又有口述整理本;海南大学搜集的有3种,为原始手钞本。
不同版本的《更路簿》尽管繁简不同,文字也有差异,但结构、内容却大同小异。在不同版本《更路簿》中,都包含岛礁分布(据岛礁间距离、相对位置)、海区划分(东海、北海)和航行路线。从表1可以看到,航行路线是《更路簿》的主体,每种版本必有航行路线。航行路线的写法基本一致,都包含起点、终点、航行方向和距离四个要素。航行路线包括国内航线和南洋航线,而以国内航线为主体,这是因为20种《更路簿》中,都有国内航线,而未必有南洋航线;既有国内航线又有国外航线的版本有12种;国内航线以西沙、南沙群岛的航线为重要,因其起点、终点的地名都用琼人俗名表示,每种版本都载有琼人俗名。而且航行方向“路”用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罗盘方位表示,航行距离“更”以古人焚香支数为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有些版本《更路簿》除有航行路线外,还有流水表(记载琼州海峡在农历一年中不同月份、不同日期的潮流情况),流水表仅在林鸿锦本、王国昌本、麦兴铣本和陈泽明本4种版本中出现(表4)。
表4 20个版本《更路簿》的主要内容
表格略
五、《更路簿》的形成年代
对《更路簿》的产生年代,学界主要有“宋元说”、“明初说”、“明清之际说”、“清代中期以前说”等不同看法。曾昭璇等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南海航路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宋代随着指南针定位的出现已有“针路”记载不足为怪,只是传世文字记载未发现而已,明代针路簿内容丰富,当和郑和校订有关。2011年1月7日,海南大学周伟民在潭门镇访问时年80岁老渔民许书林,许说“据传,本地渔民最早到南沙捕鱼的符再德,他在1286年到南沙(元代至元23年),但他没有后代,是当地渔民一代一代往下这么传的。”这表明元宋以来,我国渔民已在开发、经营南海诸岛,《更路簿》已在孕育之中。1977年7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韩振华、吴凤斌和海南师专黄循英等采访老渔民蒙传稠(1884年生),蒙说“传说《更路簿》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传下来的。”
在不同版本的《更路簿》中,都载有琼人俗名“石塘”,如“三峙下石塘,用艮坤寅申三更半收,对东南”(苏德柳版本)。又如“自石塘上猫兴用甲寅庚卯酉四更,对东驶”(王国昌本)。其中,“三峙”是南岛的琼人俗名,“猫兴”是东岛的琼人俗名。以每更2小时计,“石塘”大致位于南岛西南7小时,东岛以西8小时航程的位置,据此可判断琼人俗名“石塘”应是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
明永乐年间(1403~1435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郑和航海图》,在南海中,大致自东向西依次绘“石星石塘”、“石塘”、“万生石塘屿”。据图上方位及符号判断,“石星石塘”绘在东面,用点和图交错标注指中沙暗沙群;“石塘”绘在最西,指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万生石塘屿”绘在“石塘”之东偏南,且范围比“石塘”大,指南沙群岛。可见《更路簿》中的琼人俗名“石塘”与《郑和航海图》记载的古地名“石塘”一样,都是指永乐群岛,且和传说吻合。因而推测,《更路簿》至迟在明初已经形成。
六、《更路簿》的价值
海南《更路簿》记载的大量琼人俗名和密集国内航行路线,是研究我国地名学、航海史以及主权等方面的真实史料。
(一)地名学方面
在《更路簿》记载的西沙、南沙群岛120处琼人俗名中,多为海南方言命名,如裤归(形如裤裆,海南方言“裤”念“归”)、牛车英(状如牛车的轮子,海南方言读“轮”为“英”),恶落门(环礁南端一口门,内宽外窄,不对风向,帆船难入、难落,海南方言“恶”是“难”的意思)等,乡土气息浓郁,且都根据西沙、南沙群岛具体岛礁的特征命名,如以地貌、以气候、以水文、以生物、以海产、以位置、以数字、以顺序、以大小、以颜色、以传说、以岩性、以吉祥等命名,有的还以海南民间使用的物品命名,如梅九(海南民间对求神问卜的杯夹的称呼)、火哀(海南民间对椰丝卷成的点火绳的称呼),这些都表明西沙、南沙群岛琼人俗名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是海南渔民在地名命名方面的重大贡献,充实了实用地名学的内容。
(二)航海史方面
通常航海针经书记载的航行路线多详于国外,而略于国内,而《更路簿》的记载则相反。如林鸿锦钞本《更路簿》记载的西沙更路64条,南沙更路109条,共173条,而国外航线仅4条。《更路簿》记载西沙航线最多的是陈泽明本,有87条,记载南沙航线最多的是许洪福本,有223条,两者合计共310条,这数百条航线密集西沙、南沙群岛海域,构成完整海上交通系统。我国古代航海图,多为一字展开式,以山水画形式绘制的海图,如《郑和航海图》(如图11);而现代航海图是按照地图投影的数学法则和符号系统绘制的海图。而《更路簿》既不是古航海图,更不是现代海图,因《更路簿》记载的航行路线,其航向用“路”表示,航行距离用“更”表示,为用文字表述的特殊的航海图。可见,密集的国内航线和特殊的航海图,是研究我国航海史十分珍贵的史料。
(三)主权方面
《更路簿》是历代海南渔民的集体创造,是举世无双、絶无仅有的。它把海南渔民对西沙、南沙群岛具体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的发现和命名,以及海南渔民在捕鱼、航海实践中所开辟的航行路线,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因而无论《更路簿》的原始手钞本,还是口述整理本,都是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珍贵文字实録和重要的实物证据。
七、结语
《更路簿》是我国海南渔民世代传承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重要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更路簿》产生背景、形成、名称由来、主要版本及内容、形成年代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解读,期望更多专业人士继续搜集《更路簿》的手钞本和口述整理本,并对海南《更路簿》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