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

  中国地名委员会在受权公布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时,采用了当地渔民习用名称,这些渔民习用名称,除月牙岛一名外,都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岛的命名,即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一、南海诸岛琼人俗名的有关记载

  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是流传在海南岛民间的南海诸岛土地名。这些地名除记载在《更路簿》手钞本中外,在解放前后有关刊物中亦有报导。

  (一)《更路簿》记载的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更路簿》载有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是在1974年公开报导后,才引起重视的。在有关单位收集的“苏德柳钞本《更路簿》”、“许洪福钞本《更路簿》”、“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陈永芹钞本《西南沙更簿》”、“林鸿锦钞本《更路簿》”、“王国昌钞本《顺风得利》”、“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路簿》”、“李根深收藏《东海、北海更流簿》”以及符宏光填绘的“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等几种民间航海针经书中,都载有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虽各种航海针经书所载俗名多寡不同,但名称却基本一致。上述《更路簿》共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96处,其中属于西沙群岛的有东海、干豆(刚豆)、三峙、石塘(石棠、下峙)、二圈(二塘、二匡)、三圈(三匡)、猫注、把岛、曲手(三足峙、三脚峙)、大圈(大匡)、银峙、猫兴(猫兴峙)、半路(半路峙)、尾峙、白峙仔、红草门、双帆、船岩尾(船坎尾)、七连(七连峙)、圈仔、全富(全副)、八辛郎、老粗(老粗峙)、四江门等24处;属于南沙群岛的有北海、双峙(奈罗)、红草线排(红草沙排)、铁峙、红草(红草峙)、线排(沙排)、第三(第三峙)、罗孔(罗孔峙)、火哀(火哀沙)、裤归(库归、裤归线仔、裤归沙仔)、三角(三角线、三角沙)、双门(双门沙)、五风(五风沙)、断节(断节沙)、鸟串(鸟串沙)、双担(双挑)、牛车英、脚坡、石龙、鱼鳞(鱼鳞沙)、东头乙辛(东首乙辛)、号藤(欧藤、鲎藤)、海公(海公沙)、铜金(铜金峙仔)、丑未(丑未线、丑未沙)、铁峙线仔(铁峙沙仔、铁峙沙排、铁峙线排)、双王(双王线仔、双王沙仔)、黄山马(黄山马峙)、牛厄(牛栀、牛栀沙、牛栀线)、劳牛劳(刘牛刘、劳牛劳沙)、南乙峙(南密、南秘、南笔)、称钩(称钩峙、大称钩)、称钩沙(称钩线)、目镜(目镜线、目镜沙)、深塘(深圈、深匡)、簸箕(坡箕、北箕、半箕、簸箕沙)、铜钟(铜章、铜杯、铜镜)、海口线(海口沙)、光星仔、大光星(大公星、大光星沙)、石公离(石公厘、石公礼)、五百二(五百二线、五百二沙)、丹节(单节、丹积沙、丹节线、钉积线)、墨瓜线(墨瓜沙)、荷落门(恶落门、恶浪门)、六门(六门沙)、不乜线(无乜沙、不乜沙)、染青峙(女青石、女青峙、女青石峙仔)、石盘、上(上武、上舞)、大铜铳、铜铳仔、弄鼻(龙鼻、大弄鼻)、鸟仔峙、西头乙辛(西头乙辛沙)、南乙线仔(南密线仔、南乙沙仔)、一线(若沙、禄沙)、银锅(银饼、银饼沙)、九章、贡士线(贡士沙)、高佛(高不、高杯线、高杯线仔、高杯沙仔)、奈罗角、铁线(铁沙)、奈罗沙仔、半路线(半路沙、半路)、锅盖峙、黄山马东(马东、黄山马东峙)、奈罗下峙、西北角、浪口、乌鱼锭、五风尾等72处(表2)。可见,记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最多、最具体的,是海南岛渔民珍藏的《更路簿》。

  (二)《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琼人俗名

  1973年海南行政区有关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对琼海县潭门公社老渔民进行调查和到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编写了调查报告。该报告在介绍西沙群岛时,记载有:猫驻(永兴岛)、猫兴(东岛)、船暗(赵述岛)、长峙(北岛)、石峙(中岛)、三峙(南岛)、红草(南沙洲)、仙桌(湛涵滩)、三筐(浪花礁)、二筐(玉涿礁)、三筐大郎(滨湄滩)、大筐(华光礁)、白峙仔(盘石屿)、半路(中建岛)、尾峰(金银岛)、筐仔峙(筐仔沙洲)、圆峙(甘泉岛)、老粗(珊瑚岛)、四江(晋卿岛)、大三脚(琛航岛)、石峙(石屿)、全富(全富岛)、银峙(银屿)、鸭公(鸭公岛)、七连岛等25个琼人俗名。

  调查报告在介绍海南岛渔民到达太平岛后,分三条作业线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时,记载了五十一个琼人俗名。其所载的琼人俗名是:红草峙、罗孔、鲎藤、鱼鳞、石良、东头乙辛、五孔、断截或断节、双担、鸟串、双门、火埃、三角、海公、银锅或银并、裤裆、铜锅、石龙,劳牛劳、尚戊、石盘、铜镜仔又称铜送仔、大弄鼻、鸟仔峙、西头乙辛,称钩峙、包括钩线、鬼喊线、九章头又称牛轭、九章群礁(包括女星峙、女星线和赤瓜线),此外,还有位于此群礁滩西北排列的长线、南门、东门,总的来说这群岛屿、礁、滩,渔民统称为九章、荷落门、六门、无乜线、眼镜铲、深筐、簸箕、铜钟、光星仔、大光星、石公厘、五百二、丹积、墨瓜线,又称棍猪线。

  调查报告合共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65处,其数量之多,仅次于《更路簿》。其中除多数地名与《更路簿》的记载相同外,也有少数是《更路簿》所没有记载的,如长峙、石峙、红草一、红草二、红草三、仙桌、筐仔峙、圆峙、鸭公、九章头、南门、东门、棍猪线等。

  (三)解放前公开出版刊物中记载的琼人俗名

  《中国海指南》(英国海军海图局编制,1868年)报导:“各岛俱有海南岛渔民之足迹,以捕取海参、介贝为活、颇多常年居留于此。”书中J·W·Reed和J·W·King的“Main Route  to China”一文中写道:“An Island, name Sin Cowe, is Said by the fishman to the about 30 miles to the Southward of Namyit.”(渔民称为“秤钩”的一个岛,大约位于“南乙”南方30海里)。记载中的渔民为海南岛渔民、“秤钩”、“南乙”为海南岛渔民对景宏岛和鸿庥岛的俗称,这是国外最早记载的我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暴风之岛》(日、小仓之助,1940年出版)一书记述了1918年作者在北子岛上,与他见到的三个海南渔民笔谈的情况,并附有作者根据海南岛渔民提供的资料所绘的地图(图8)。在文字记述和地图中,共载有双峙(双子群礁)、铁峙(中业岛)、红草峙(西月岛)、罗孔(马欢岛)、鸟子峙(南威岛)、同章峙(杨信沙洲)、第三峙(南钥岛)、黄山马峙(太平岛)、南乙峙(鸿庥岛)、第峙(景宏岛)等10个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这是国外书刊记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最多的一次。

  《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陈天赐编,1928年6月)一书载:“省政府据琼东县民李德光等,呈请承垦西沙群岛之吧注、吧兴二岛,省务会议议决,交商务厅复查”,“现又由圆岛,迁渡巴注岛”,记载了吧(巴)注、巴兴和圆岛三个琼人俗名,这是国内书籍最早记载的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沈鹏飞编,1928年)一书载:“及后,琼东县人李德光呈请先行承办吧注、巴兴两岛渔植两业”,“是日调查者为林岛与石岛,该岛为小巴岛”,“据渔家口称,琛航岛原名为三脚岛,广金岛为小三脚岛,伏波岛为四江岛”,记载了吧注(巴岛)、小巴岛、吧兴、三脚岛、四江岛、大三脚岛等六个琼人俗名。这是解放前国内书籍记载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最多的一次。

  《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及《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二书提到的琼东县人李德光等呈的“承领经营吧注岛及吧兴岛种植渔业计划书”的,该计划书附有一幅“西沙群岛图”(见图7)。该图载有双帆、长岛、吧注、吧兴、吧兴谷,三圈礁、干豆、鸭公、银岛、四江、三脚、二圈礁、老粗、圆岛、尾岛、大圈礁、白岛仔、半路等18个地名,而且每个地名之前均注明“琼人俗名”或“俗名”。

  上述解放前公开出版的国内外书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也是“渔家口称”的琼人俗名。是口头形式保留下来的土地名,这些地名与《更路簿》记载的几乎完全相同。

  二、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试释

  如前所述,琼人俗名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多属海南方言称谓,且起源很早,故有些字义生僻,含义难明。下面仅根据访问调查及有关资料,对南海诸岛一些琼人俗名进行分类考释。

  (一)地貌类型名称试释

  1、筐、圈、塘、门、节和孔(详见“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地貌与琼人俗名”)

  2、峙、线(铲、沙)、线(沙)排和郎(详见“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地貌与琼人俗名”)

  (二)具体岛礁名称试释

  海南岛渔民对具体岛礁命名,多根据岛礁的地理特征给予形象名称。

  1、以地貌命名

  根据具体岛礁形状和主要地貌特征命名,是琼人俗名中最多的一种。

  眼镜铲(司令礁) 为一长形环礁,中有一沙洲出露,把澙湖一分为二,形似眼镜,[1]故名。

  双帆(高尖石) 岛呈三级塔形,远望似船,故名。

  长峙(北岛) 因岛呈长条形而得名。

  三角(三角礁) 为一三角形环礁,故名。

  三脚峙(琛航岛) 岛近椭圆,因有沙咀发育而呈三角形,故称三角或三脚。

  铁链 位于西滩西北方,主要由三个小礁组成,几个礁成串位于海面附近,时隐时现,望之如水中铁链,因而得名。

  铁峙(中业岛) 因与“铁链”共居同一环礁礁盘上而得名。

  裤裆(库归礁) 位于扬信沙洲东北3-4海里,由二个小礁组成,形似裤裆而得名。海南方言裆念归,故有时写成裤归。

  大弄鼻(西礁) 该环礁似鼻窿,海南口语成窿鼻,又因窿音近弄,[3]故成弄鼻。

  石公篱(弹丸礁) 环礁边缘有数块出露海面的礁块,一个接着一个竖着,象是石头刻成的人象(石公)搭成的篱巴,故名石公篱。

  火埃(火艾礁) 为一长形环礁,象海南岛常见的用椰子外衣做成,用来点火的火种,海南俗称“火埃”。

  鱼鳞(仙宾礁) 礁盘上有一群点礁,低潮时露出,星星点点,一片一片相间,形似鱼鳞,因而得名。

  牛车英(牛车轮礁) “英”是轮子的意思。海南方言轮读英音。因礁盘出露时呈浑圆形,象是海南岛木制牛车的轮子,故名“牛车英”。

  脚坡(海口礁) 为一圆形小环礁,无缺口,礁湖水浑色黑,似海南岛陶制的洗脚盆—“脚钵”,仿音而成。

  双担(信义礁) 椭圆形环礁较高的两部分,望去像是挑着的担子,故名。

  牛轭(牛轭礁) 位于九章群礁东北端,退潮时露出,状如牛轭,因而得名。又因其在九章群礁之东北,按渔民习惯,凡在东、北的、一般都称为头,故又名九章头。

  石盘(毕生礁) 环礁西南部出露一大而平的圆形礁石,似磨盘、故称石盘。

  簸箕(簸箕礁) 低潮出露的礁盘,一片一片,形似簸箕,故名。

  铜钟(南海礁) 是西北—东南向的环礁,形似铜钟,因而得名。

  单柱(单柱石) 为柏礁西南端一独立突出的大礁石,高4-5米,如柱,因此得名。

  单节(南通礁) “节”为礁石出露的单位,环礁有一高1.2-1.8米礁石出露,故称单节。

  断节(仁爱礁) 礁环南半部断成数段(节),互不相连,故名。

  鸟鱼锭(鸟鱼锭石) 位于柏礁北部。礁形似锭(锚),故名。

  锅盖(安波沙洲) 发育在圆形礁盘上,礁盘四周悬崖陡峭,形似锅盖,故名。

  鲎藤(鲎藤礁) 因地形似鲎产卵象藤一样相连接而得名。

  梅九(梅九礁) 位于东滩西侧,外形恰似迷信活动求神卜卦用的怀夹,海南岛俗称“梅九”。

  恶落门(南华礁) 环礁南端有一门,内宽外窄,因门朝东南,不对风向,帆船难进礁湖,因而得名。

  2、以气候命名

  南海诸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5月到9月盛行西南季风,11月至翌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海南岛渔民熟悉季风规律,并利用季风来命名,如:

  东海(西沙群岛海域)和北海(南沙群岛海域),在帆船航行时代,海南岛渔民乘东北风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从事生产活动,先到西沙群岛,后到南沙群岛。于是,海南岛渔民就取东北风的“东”,称先到的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取东北风的“北”,称后到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北海”。

  3、以水文命名

  指根据具体岛礁特殊地形所造成的水文状况命名,如:

  劳牛劳(大现礁) 该处水流湍急,通过礁石时发出“呼呼’之声,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谐音而为“劳牛劳”。

  鬼喊线(鬼喊礁) 据苏德柳称,该处“出水不高,有浪拍打,发出呼呼响声”。可见该处浪涛汹涌,浪啸之声不絶,令人心寒,有如“鬼”喊,故名。

  4、以生物命名

  指以岛上具特征和代表性植物和动物命名。如:

  红草一(南沙洲) 因沙洲上有红色草木生长而得名。

  红草峙(西月岛) 岛上有紫红色草木生长,因而得名。

  老粗峙(珊瑚岛) 岛上灌木丛生,林冠参差不齐,表面望去,给人以粗糙印象,故名。

  鸟仔峙(南威岛) 该岛海鸟众多,尤其产卵期间,海鸟群集,因而得名。

  巴注(永兴岛) 巴注即猫注或猫峙,因岛上多鼠,渔民携猫防鼠,溢野成野猫,使岛上多野猫,因而得名。

  5、以海产命名

  指以岛礁附近水产特征和多寡命名,如:

  墨瓜线(南屏礁) 海南话“瓜”即海参,墨瓜即墨参,是海参的一种,因该礁附近产墨参多而得名。

  赤瓜线(赤瓜礁) 因该处产赤瓜(赤参)多而得名。

  巴兴(东岛) “巴”是有把握的意思[2],“兴”是兴旺的意思。巴兴是一定能兴旺的意思,该岛海产丰富,尤其海龟多,到此生产,定能丰收,故名。

  无乜线(无七礁) “无乜”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因该处捕捞不到什么海产而得名。

  咸且(咸舍屿) 海南话“咸涩”之谐音,咸涩是吝啬的意思,因该处海产不丰而得名。

  6、以位置命名

  指以岛礁间相对位置命名。如:

  丑未(渚碧礁) 从中业群礁的铁铲取丑未方向可达该处而得名。

  东头乙辛(蓬勃哈沙) 位于南沙群岛东面,《更路簿》载:“自鱼鳞(仙宾暗沙)至(东头)乙辛(蓬勃暗沙)使乙辛三更”,即自仙宾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到南沙群岛东面的蓬勃暗沙,故名东头乙辛。

  西头乙辛(日积礁) 从南威岛取乙辛方向可达日积礁,与东头乙辛,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故称日积礁为西头乙辛。

  半路峙(中建岛) 为一低平沙洲,航行时不易发现,稍不留神,有驶到南沙西侧的可能,故要作之字形迂迥航行,如从盘石屿出发去半路,需向西南走一段,然后向西北驶到该处,通常向西北驶的路程,相当于向西南驶路程的一半,故称半路峙。

  半路线(半路礁) 据苏德柳本《更路簿》载:“自五风去鱼鳞,用辰戍,四更收,对东南,半路有线一只,名曰半路线”。

  北边郎 郎即滩,因位于湛涵滩之北而得名。

  马东(敦谦沙洲) 因位于黄山马(太平岛)之东而得名。即黄山马东,简称马东。

  尾峙(金银岛) 位于永乐群岛最西面,如其尾,故名。

  大光星(光星礁)和光星仔(光星仔礁)光星是海南岛渔民对金星的俗称,该星或晨现于东,或昏现于西。光星礁和光星仔礁位于同纬度,一东一西,象光星,因一大一小,故分别称为大光星和光星仔。

  7、以数字命名

  指以岛礁或水道的数目命名。如:

  双门(美济礁) “门”本为礁环缺口(水道)、一因该环礁南端有两个缺口,用门数目来代表环礁,故把美济礁称为“双门”。

  六门(六门礁) 环礁有六个缺口,故名。

  罗孔(费信岛和马欢岛) “罗”为“两”的谐音,“罗孔”为两岛的意思。

  双峙(双子群礁) 是北子岛和南子岛所在的群礁。

  双黄峙仔(双黄沙洲) 位于道明群礁西南端,有一对小礁露出水面,渔民取其意称之为“双黄”。

  五风(五方礁) 退潮时有五个礁出露,五风指五个地方,文昌口音方念风,故名五风。

  8、以顺序命名

  指以岛礁排列顺序命名。如:

  三峙(南岛) 自永兴岛始,经南沙洲,此为第三,故称三峙。

  上峙(宣德群岛) 海南岛渔民到西沙群岛生产,先到宣德群岛,后到永乐群岛,故称宣德群岛为上峙,永乐群岛为下峙。

  艾罗上峙(北子岛) 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生产,先到北子岛,后到南子岛,故称北子岛为艾罗上峙,南子岛为艾罗下峙。

  第三峙(南钥岛) 自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生产,先到双子礁,次到中业岛,再次到南钥岛,故名第三峙。因西沙群岛的南岛称三峙,故第三峙又称为下三峙。

  9、以大小命名

  指以岛礁的大小来命名。按大小排列的,如把西沙群岛中最大的环礁称大圈(华光礁)、次大的称二圈(玉琢礁)、再次的称三圈(浪花礁),成双成对的,冠以“大”、“小”、“仔”等,如大光星和光星仔,大弄鼻(西礁)和弄鼻仔(中礁)、大铜铳(东礁)和铜铳仔(华阳礁),大三脚峙(琛航岛)和小三脚峙(广金岛),巴峙(永兴岛)和小巴峙(石岛)等。

  10、以颜色命名

  指以岛上所表现的颜色命名,如:

  白峙仔(盘石屿) 礁环西边有白沙一片,故名。

  黄山马峙(太平岛) 渔民在海上望见的陆地,称为“山马”,黄山马即黄色的陆地的意思。

  11、以传说命名

  指以渔民中流传的代表性事件命名。如:

  干豆(北礁) 因渔民曾在该处拾到不少沉船遗下的干蚕荳而得名。

  银峙 因渔民曾在此拾到银子而得名。

  金富峙 以前此处多沉船,来此多能拾到财宝,故名。

  五百二(皇路礁) 渔民曾在此拾得520块银锭,因而得名。

  棍猪线(南屏礁) 据传在一次航行中,恰遇静风,船漂至该处,捞到许多海产,于是杀猪庆贺,不料,突然风起,泊不定船,却失去一猪,如同被“棍”(骗的意思),故名棍猪线。

  此外,还有以水深命名(如榆亚暗沙为一沉没环礁,被称为“深筐”)等。

  三、南海诸岛琼人俗名的价值

  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地名学价值

  我国古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和南海诸岛琼人俗名,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它们之间是有一定渊源的,如古图籍中记载很多的“石塘”,在《更路簿》中也经常出现,苏德柳《更路簿》钞本中《驶船更路定例》中记述:“外罗与万里长沙卯酉甲庚对,十四更”,此处万里长沙也是明代以后经常使用的古地名。但古籍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是属于表示珊瑚礁群体的总称或联称地名,如在古籍中常用“珊瑚洲”、“长沙”、“石塘”、“万里(千里)长沙”、“万里(千里)石塘”等来称呼南海诸岛,用“九乳螺洲”称西沙群岛,用“南澳气”称东沙群岛,用“红毛浅”称中沙群岛等。而南海诸岛琼人俗名除有总称或联称地名外,还有表示珊瑚礁个体的单称地名,并以单称地名为主。所以把这两套地名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我国南海诸岛地名,是世界上关于南海诸岛最早而完整的地名系统。

  (二)科学价值

  在南海诸岛琼人俗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岛渔民很早就把环礁分为匡和塘两部分,把珊瑚礁体按距海而远近分为峙、线、线排和郎四种,这与近代的分类相似。我们还看到,海南岛渔民对具体岛礁的命名,是主要根据岛礁的地理特征的,而这些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有许多和今天的情况大致相符。这表明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是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

  (三)历史价值

  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起源很早,不同版木的《更路簿》都把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称为“石塘”,和北宋以后古籍载西沙群岛为“石塘”相一致;据明黄淳《崖山志》述:“七里洋,在文昌东海中,与吴川相对,一名七洲(洋)”,文昌“东海”是琼人俗名,指今西沙群岛与其附近海域,[3]《更路簿》亦载西沙群岛与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又据16世纪葡萄牙人称永兴岛为Poxo,这是从琼人俗名“巴注”音译过去的,[4]可见,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至迟在明代就已形成。

  从16世纪葡萄牙人音译过去的我国渔民地名“巴峙”,1868年英国海军部海图局编绘的《中国海指南》记载南海诸岛凉人俗名“秆钩”和“南乙”,1918年日本小仓之助到南沙群岛“探险”时,在北子岛海南岛渔民告诉他们的“罗孔”、“红草峙”、“铁峙”、“第三峙”、“黄山马峙”、“南乙峙”、“第峙”、“双峙”、“同章峙”和“鸟仔峙”,《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和《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所载的琼人俗名,都几乎和近年来收集到的《更路簿》记载的琼人俗名,以及访问调查所得的琼人俗名完全相同,这除了说明南海诸岛琼人俗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之外,还表明瞭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南海地区以前,给南海诸岛具体岛礁命名的,只有我国渔民。所以,在西方殖民者擅自给南海诸岛命名时,就曾采用琼人俗名。据分析,被西方音译过去的琼人俗名有9个(表1)。

  表1 西方国家音译过去的琼人俗名

  表格略

  上述事实表明,南海诸岛琼人俗名,是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又一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陈史坚:“我国演民对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载《海洋科技参考资料》,1980年1期(增刊)。

  〔2〕刘文彪:“我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华南师大77级学生毕业论文。

  〔3〕韩振华:“宋端宗与七洲洋”。

  〔4〕林金枝,“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