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诸岛的生成——珊瑚礁构成的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中,除由海底锥形火山形成、处于火山锥体顶部、高出海面5~6米的高尖石外,其余全是由珊瑚虫营造的珊瑚礁体构成。

  珊瑚虫是一种特殊的体型细小的腔肠动物,南海中的珊瑚虫,主要是含碳酸钙90%以上的造礁石珊瑚。造礁石珊瑚体内有虫黄藻与其共生,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其个体很小,是海洋动物中的“小不点”,有如缝衣针头大小,身长只有5~8微米,它在珊瑚体内生活,利用珊瑚排出磷和氮作为养料,又从珊瑚中获得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而珊瑚则利用虫黄藻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来维持生命。一旦珊瑚有病或环境不利时,虫黄藻就会离开珊瑚,导致珊瑚死亡。

  造礁石珊瑚生长要求:适宜的海水温度,造礁石珊瑚既怕热,又怕冷,高于36℃会热死,低于18℃会冻死,最适水温为20℃-29℃,因而造礁石珊瑚只能在热带海洋和暖流经过的海域生存;适中的海水盐度27‰-40‰,最适盐度为34‰-36‰,这种盐度会使海洋中的碳酸钙达到过饱和状态,为造礁石珊瑚提供丰富的钙质来源;良好的透明度、足够的光照,透明度好,利于阳光透入海中,使与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阳光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通常水深60米,是石珊瑚生长的下限;坚实的海底基础,因珊瑚富有的幼虫要有地方附着才能生长,泥质沙质海底松散,易为海流搬运,造礁石珊瑚难以固着“生根”,海底的基岩或火山锥,甚为坚固,海流难以搬运,是造礁石珊瑚虫生存繁殖的理想基地。南海诸岛地处热带海洋,位于南海隆起地区,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是珊瑚岛、礁、滩形成的良好地带。

  成群的造礁石珊瑚生活在较坚硬的基底(如海山和海丘)上,从海中猎取食物、吸取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物质,形成石灰质外骨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珊瑚。造礁石珊瑚死后遗骸,加上泥沙和其它海生动物的介殻胶结在一起形成礁块,新的活珊瑚又在其上生长,使礁体不断伸向海面。在地殻稳定的情况下,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珊瑚礁体就可形成暗滩并逐渐升到海面。

  造礁石珊瑚不能离开海水生活,所以当珊瑚礁升到低潮海面时,就不能继续向上发展,而只能在海面下向四周扩大,使相邻的礁体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礁体顶部以海水高潮面为上限的广阔礁平台。

  礁平台外缘因风浪大、养料多,珊瑚生长快速,加上高潮时波浪把珊瑚碎砾也堆积在礁平台外围,形成“近看一条堤,远看一片滩”的滩堤,使礁平台外高内低,有如盘、碟,俗称“礁盘”。礁盘在风浪冲击下,珊瑚碎屑、介殻和泥沙,不断地被送至礁盘中心部分,逐渐增高,当其露出海面时,便成沙岛,也就是珊瑚岛。

  礁盘上的动力平衡点,主要是东北和西南双向季风作用力均等的位置,由于东北季风强劲而有恒,因而沙岛常位于礁盘的西南方。有的碎屑物质在风浪作用下,堆积在沙岛边缘,并逐渐增高。如果礁盘广大,四周来的风浪,便把碎屑物质堆成一圈沙堤,使沙岛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碟状形态,其中心往往成为洼地。南海诸岛中的珊瑚岛,絶大多数属沙岛一类。因而珊瑚岛在地形上具有面积小、高度低、地势平的特点。在永兴岛未填海扩大前,南海诸岛面积最大的东沙岛也只有1.8平方千米,其余多在1平方千米以下。海拔最高的石岛也不过15.9米,其余多高出海面5-6米。可是珊瑚岛所在的礁盘,其范围都相当广大,面积往往比珊瑚岛大几倍、几十倍。

  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在形态结构上,分为两大类:环礁和台礁(桌礁)。

  (1)环礁:是主要形态,数量最多。环礁礁体面积相差很大,从几平方千米到数千平方千米。环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外的礁状礁体,叫礁环,有的环礁连接如环,有的断续相连,礁盘、沙岛即发育在礁环上;二是在内的被礁环包围的浅水澙湖,叫礁湖。包围着浅水澙湖的礁环,形似箩筐,我国渔民称之为“筐(匡)”;被筐包围的礁湖,风浪比外海小,似水塘,我国渔民称之为“塘”;礁湖被礁环包绕,比礁环低,如穴,渔民又把它称为“圹”。环礁多数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这是由于南海主要构造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而且南海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因而环礁形状多由圆形向椭圆形发展,如西沙群岛的北礁环礁、华光环礁、蓬勃环礁、永乐环礁、中沙环礁,南沙群岛的蒙自环礁、九章环礁、郑和环礁、乐斯环礁、永登环礁、渚碧环礁等。

  根据成因和形态,环礁可分为典型环礁、残缺环礁、沉没环礁、封闭环礁和开放环礁五大类型。

  典型环礁:又称正常环礁,是一圈环礁围遶浅水舄湖的环礁,舄湖有多条水道(我国渔民称之为“门”)与外海相通,如西沙群岛的盘石屿、南沙群岛的郑和环礁。

  残缺环礁:是典型环礁经构造运动变形后的环礁。如环状礁体有部分或因断层陷落海中,或因隆起成上升礁,导致环礁形态上的环状礁体遭到破坏。如西沙群岛宣德环礁西南礁体可能因断层而缺失,使环礁成为向西开口的大海湾。

  沉没环礁:是目前尚未到达海面附近的环礁,如中沙环礁。

  封闭环礁:是环礁完全把舄湖封闭,舄湖无“门”与外海相通的环礁,如南沙群岛的渚碧礁。

  开放环礁:与封闭环礁相反,有大量广阔的“门”与外海相通的环礁,是海底下沉珊瑚礁生长不快的结果,如南沙群岛的九章环礁。

  (2)台礁(桌礁):是顶部平坦、没有舄湖的珊瑚礁体。台礁露出海面后,可发育成沙洲或沙岛,如中建岛和南威岛,有些台礁沉在海底,如东沙群岛的南卫滩和北卫滩。

  南海诸岛的珊瑚礁体按其距离海面的深浅,可分为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等五类。

  岛屿:是露出海面较大的礁体,是沙洲进一步堆高、扩大而成,不至被台风大潮淹没,地下水较多(雨水),植物茂盛,成为“緑岛”。琼粤方言称“岛”为“峙”,如南威岛称“鸟仔峙”。

  沙洲:是露出海面不久的礁体,由珊瑚沙和贝殻沙等组成,海拔较低,一般高潮不淹没,表面平坦。在大风浪作用下容易变形,台风大潮时容易被淹没,淡水层浅薄,没有或很少有植被。琼粤方言称“小”为“仔”,小岛或沙洲称为“峙仔”。如双黄沙洲称“双黄峙仔”。

  暗礁:是生长在接近海面的珊瑚礁体,水深一般在5米以内,高潮淹没,低潮时大部分礁盘出露。有些低潮也不出露。暗礁常排列成串,远望成线,海南渔民称之为“线”,如南屏礁称“墨瓜线”;海南音“线”、“沙”同音,故暗礁又称“沙”,如六门礁称“六门沙”。

  暗沙:是淹没较浅的珊瑚礁体,一般水深在20米以内,通常面积较小。其地多为海山、海丘顶部。海南渔民称之为“线排或沙排”,如乐斯暗沙称“红草线(沙)排”。

  暗滩:是淹没在海面下较深的珊瑚礁体,表面呈广阔的台状,多边缘高、中央低。暗礁虽潜伏海面下较深,一般水深在20-30米之间,但围网捕鱼时,围网仍受阻拦,海南方言“栏”与“郎”同音,因而海南渔民称暗滩为“郎”(榔),如称湛涵滩为“八辛郎”。

  除上述5种类型外,还有少数出露海面以上的大礁块,称为“岩”或“石”。如黄岩岛(民主礁)南端的“南岩”和南沙群岛中的“单柱石”。

  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它们之间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例如当地殻上升或海面下降时,水面下的暗沙和暗滩,可以成为海面以上的沙洲、岛屿,反之,当地殻下沉或海面上升时,海面以上的沙洲、岛屿沉没在海面以下,成为暗沙、暗滩。

  上述岛礁(含“石”)、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在南海“袋形断续线”范围内有310座以上。在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公布的《南海诸岛地理位置图》中,这条断续线是用国界线的符号来表示的,表明线内的岛、洲、礁、沙、滩等岛礁的主权属于中国,因而“袋形断续线”的实质,就是“岛礁归属线”。

  参考文献

  〔1〕邹仁林.1981.南海珊瑚礁.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

  〔2〕曾昭璇,梁景芬,丘世钧.1997.中国珊瑚礁地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3〕刘南威.1996.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北京:科学出版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