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的南海诸岛

  在南海“袋形断续线”范围内,散布着310座以上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这些岛、洲、礁、沙、滩,统称南海诸岛。

  一

  南海诸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群岛(详见“南海诸岛的生成)。

  二

  南海诸岛,由四个珊瑚群岛组成。

  南海诸岛中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散布于南海腹心,按照它们的地域分布状况,可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群岛。我国渔民称之为“四沙”。

  1.东沙群岛

  位于汕头以南约160海里,发育在广东大陆架与南海深海盆间、水深约300米的东沙台阶上。由东沙岛、东沙礁、南卫滩、北卫滩组成,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离大陆最近、岛礁数目最少的一群。

  东沙岛位于东沙环礁西部礁盘上,是东沙群岛中唯一的岛屿。岛的西部原有被二条沙堤包绕的小海湾,小海湾被人工填平后,全岛面积达1.8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现由台湾省派兵驻守。

  在南海诸岛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群岛中,东沙一名最早出现,它见于谢清高的《海録》中。该书载“东沙者,海中浮沙也,在万山东,故呼为东沙”。这是“东沙”地名的首次出现。它是用方位名称来区分南海诸岛中四个群岛和以“沙”字来贯穿四个群岛的开始。

  2.西沙群岛

  在榆林港东南,是由一大群现代珊瑚礁和隆起珊瑚礁构成的群岛。其分布范围比东沙群岛大得多,发育于深约900米的西沙台阶上。由八个大小环礁、一个台礁和一个沉溺暗滩组成,以西沙中海槽为界,分东、西两群,东群叫宣德群岛,西群叫永乐群岛。

  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以及一个孤立的环礁(浪花礁)和一个沉溺暗滩(嵩焘滩)。宣德环礁的西部礁体因断裂而缺失,为残缺环礁,使宣德环礁成一马蹄状,其澙湖成为向西开口的海湾。在宣德环礁上发育着永兴岛、石岛、南岛、中岛、北岛和赵述岛等六个岛,东新沙洲、西新沙洲、南沙洲、北沙洲、中沙洲和西沙洲等六个沙洲以及银砾滩。其中永兴岛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为西、南 、中沙群岛行政机构所在地。石岛高达15.9米,是南海诸岛中最高的岛屿。在东岛环礁上发育着东岛和高尖石二个岛,以及北边廊等4个暗滩。其中高尖石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火山岛。

  永乐群岛包括永乐群礁,以及四个零星分布的环礁(北礁、玉琢礁、华光礁和盘石屿)和一个台礁(中建岛)。永乐群岛是“岛、洲、礁、门”齐全的典型环礁。在其上发育有金银岛、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等12个岛屿以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等。

  3.中沙群岛

  由发育在中沙台阶上的全部淹没在水下的中沙环礁(上有26个暗沙和暗滩)以及一统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和孤立地屹立在南海海盆东部的环礁(黄岩岛又名民主礁)组成。其中黄岩岛环礁略呈三角形,已发育到海面附近,其上有突出水面0.3~3.0米的巨大礁块,位于环礁西北端的称“黄岩”,位于东南方的称“南岩”。

  4.南沙群岛

  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屿数目最多、散步范围最广的一群,发育在深约1800米的海底高原上。拥有180座以上的岛、洲、礁、沙、滩,其中岛屿有11个,岛屿和沙洲总面积仅约2平方公里。大多数岛屿和沙洲发育在环礁上,自北而南是双子环礁(上有北子岛、南子岛和北外沙洲)、中业环礁(上有中业岛)、道明环礁(上有南钥岛、杨信沙洲和双黄沙洲)、郑和环礁(上有太平岛、鸿庥岛和敦谦沙洲)和九章环礁(上有景宏岛)。其中太平岛面积达0.43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此外,还有东部的罗孔环礁(罗孔是渔民名称,上有马欢岛和费信岛)。发育在台礁上的岛屿和沙洲有南威岛、西月岛和安波沙洲。目前,除太平岛由台湾省派兵驻守外,我国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要求,在永暑礁上建立了海洋观测站,还在渚碧礁、华阳礁、赤瓜礁、东门礁、南熏礁等礁上建立第三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脚屋—礁堡;在美济礁兴建渔民避风设施。

  三

  南海诸岛,是终年高温多雨的地方。

  南海诸岛地处我国最南的地区,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所以,南海诸岛终年高温,长夏无冬。各群岛的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居全国首位。即使是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上,成为我国冬温最高的区域。如位置最北的东沙岛,1月平均气温达20.6℃,已大大超过冬季的指标,可以说是没有冬季的;位置稍南的永兴岛为22.8℃,珊瑚岛为23.8℃,位置更南的太平岛为26.1℃,却是四时皆夏了。气温年较差也很小,如东沙岛为8℃,永兴岛为6.1℃,珊瑚岛为5.1℃,太平岛只有2.7℃。

  南海诸岛地处热带海洋中,不但终年高温,而且雨量丰富。年雨量都在1400毫米以上,且自北向南递增,如东沙群岛为1459毫米,永兴岛为1545毫米,太平岛则为1841毫米。但雨量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如东沙岛5~10月雨量达1254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87%,其中6~9月的雨量都超过200毫米;永兴岛6~11月雨量共达1254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80%,其中7~10月的雨量都超过200毫米;太平岛6~11月的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共达1454毫米,约占年雨量的79%。

  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是台风和季风影响的结果。

  南海诸岛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之一,每年7~10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侵袭南海诸岛的台风,70%是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移来的“客台风”,30%是发生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南海台风”。南海台风具有范围小、强度弱、不规则和来势急的特点。长期航行在南海诸岛附近海域的我国海员和渔民,又把它称为“土台风”。强台风过境时,风狂、雨暴、浪大、潮高,不仅毁坏林木和建筑物,而且冲刷沙洲、岛屿,使之变形。如1970年第13号强台风侵袭西沙群岛,风力超过12级,增水3~4米,持续40多小时,使许多岛上倒树断枝满地;永兴岛沙堤被风浪蚀去一部分,使岛屿面积减少;琛航岛东北岸和东南岸由风浪堆积起宽10~30米、高3~5米的大块珊瑚残骸:使岛屿面积增加。

  南海诸岛还受季风控制,每年10月到翌年3月盛吹东北风,强劲而有恒,平均风力达4~5级。在强劲东北风吹送下,产生西南海流,流势较强,时速可达1节。每年5~8月多吹西南风,风力微弱,常有间断,平均风力为3级。在西南风吹送下,产生东北海流,流势较弱,时速0.4~0.8节。4月和9月是季风转换时期,风向不定。季风对南海诸岛的岛礁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在季风作用下,许多环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如郑和环礁和九章环礁等。强劲的东北季风,使一些沙岛东面比西面高;在定向风吹刮下,有些沙洲(如南沙洲)在东北风盛行期间,弯口向西南,沙洲向西南方向移动;在西南季风盛行期间,弯口转向东北,沙洲又向东北方向移动。

  我国人民早就利用定期转换方向的季风来为生产和航海服务。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一书中,就有“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的记述。沿海渔民还把能吹送海舶归来的夏季风,称为“舶趠风”。宋朝著名诗人苏东坡就曾有过“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的诗句。他还在《舶趠风》诗的序中写道:“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旬。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舶趠风。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海南岛渔民大多在立冬以后,乘东北季风扬帆南下到南沙群岛,赶赴1~5月的“大春海”鱼汛期,然后乘西南季风到西沙群岛继续生产,或满载而归返回海南岛。

  四

  南海诸岛,是碧海緑洲,海鸟天堂。

  地势低平,高温多雨的南海诸岛,植物生长茂盛,终年常緑,四时常花,像是飘浮在碧蓝色海面上的緑色花朵,有如沙漠中的緑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海诸岛太阳照射强烈,常风大,蒸发旺盛,旱季较长。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多具各种旱生生态,如有的叶和茎,甚至全株呈肉质;有的叶子表面密被白色绢毛,以防失水,降低蒸腾;有的叶子表面被上光亮腊质层,以反射阳光;多数乔木、灌木树干里贮水薄壁细胞发达。南海诸岛土壤缺铁、锰等元素,使植物有失緑现象,如有一些植物的叶子,除叶脉保持緑色外,其余均呈黄色或红棕色。

  珊瑚岛虽成陆不久,但植物种子通过海水漂流、海鸟携带、风力吹送以及人工移植等传播方式,使植物种类不致过分贫乏。据调查,南海诸岛植物有216种,其中野生植物169种,栽培植物47种。乔木种类以白避霜花(麻疯桐)和海岸桐发展较好,灌木种类以草海桐分布最广,栽培植物种类以椰子树独具特色。

  麻疯桐主要分布在永兴岛、东岛、琛航岛、金银岛和太平岛等岛屿的中部。它的树高一般8~10米,最高可达14米,树干中的贮水薄壁组织发达,有明显的髓心,故木质疏松,径粗10厘米的枝干可一折即断。但根基大,生命力强,折断后的树枝,可附着在地上重新生长,所以,尽管南海诸岛强风频繁,麻疯桐林仍能生长茂盛。它的枝杈纵横,叶子嫩緑,树叶可从根部生长到树顶。由它组成的森林,茂密苍緑,遮天蔽日。

  海岸桐主要生长在沙堤上,它材质较好,抗风能力较强。它易于繁殖,不但种子多,且萌生能力也强。它的树高一般6~8米,最高可达9米。它的根基大,分枝多而低矮。由它组成的森林,林冠整齐,终年常緑,林内显得茂密。

  草海桐的生境条件多种多样,所以在南海诸岛中分布最广,几乎各岛都有,其中许多岛屿几乎全部为草海桐覆盖。它的树高一般3~4米,由它组成的灌木林,茂繁浓密,覆盖度大,受强风危害小;但因树干弯曲,分枝较低,互相交织,难以通行。

  椰子树是我国渔民亲手栽种的,它既可生长在含盐分的沙滩和当风的地方,又可作为航行的标志。所以,很早以前,我国渔民就在许多岛屿上栽种椰子,现在,一些岛屿上已经椰树成林,结果累累了。

  南海中丰富的鱼群,引来了以捕鱼为食的海鸟,岛上茂密的乔、灌木林,成为海鸟繁殖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所以南海诸岛鸟类丰富,素有“鸟天下”之称。据调查,南海诸岛的鸟类,仅西沙群岛就有6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腹鲣鸟。白腹鲣鸟,外形似鸭。白腹、红脚,又称“红脚鲣”。这种鸟的雏鸟,毛色全白,看上去像似棉絮;成鸟的脚呈红色,除翅灰褐外,全身皆白,群飞时,仰望之,如成片白云,故渔民称之为“鸟白”;成千上万栖息在树林里时,登高远眺,宛如一片棉田。白腹鲣鸟产卵季节,鸟蛋遍地,俯拾即是。它们以岛为家,早出晚归。白天,飞到海上觅食,在鱼群上空盘旋,成为渔民发现鱼群的“侦察兵”;傍晚,飞回岛上歇息,成为渔民返航的“导航鸟”。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海鸟已多移居到人迹罕至的岛屿上。

  五

  南海诸岛,是富饶的宝岛。

  南海诸岛物产丰富,一些产品还十分珍贵,驰名中外。

  无数的鸟类,每天排出大量粪便,使地表堆积大量鸟粪,在高温多雨条件下,鸟粪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磷酸盐,与枯枝落叶腐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起向土壤下层淋溶,和土壤中钙质相结合,形成鸟粪磷矿,使南海诸岛成为著名的鸟粪磷矿产地。鸟粪磷矿是一种优质磷肥资源。

  南海诸岛岛礁、滩多,海域辽阔,水温高,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鱼类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4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鲨鱼、鲣鱼和飞鱼等。特别是金枪鱼和马鲛鱼,产量很高,是远洋渔业的主要对象;石斑鱼鲜嫩可口,是著名的海产;飞鱼能像燕子那样飞离海面,在离海面数尺的空中“飞行”,在空中停留时间可达十多秒钟,滑翔数十米。海参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有19种,主要食用参有蛇目参、方柱参、黑乳参、二柱参、緑参、梅花参、花刺参等。其中体型最大的是梅花参,它体长一般为60~70厘米,最大的可达90~120厘米,宽11厘米以上,被称为“参中之王”,因形似菠萝,又称“菠萝参”。梅花参体大、肉厚、脆嫩、营养丰富,是南海诸岛著名海产。爬行动物以海龟、玳瑁为多,是南海诸岛主要水产。海龟体长1米左右,重50~100公斤,最大的重200~250公斤。雌龟爬上沙滩挖洞产蛋,靠天然高温孵化繁殖,每次产蛋60~170个,大小和形状均似乒乓球,殻软,具弹性,富卵黄;龟肉味鲜美,龟板是名贵药材。玳瑁由13块背甲鳞组成,俗称“十三鳞”,常栖息于珊瑚礁洞穴中,比海龟小,骨片质地好,颜色美,是珍贵的装饰品。贝类有40多种,其中马蹄螺是南海诸岛主要特产,常生活在珊瑚礁质的海底,它个体较大,一般高达15~20厘米,形似马蹄,俗称“公螺”,它贝殻坚厚,珍珠层厚,是制造高级纽扣和高级油漆的原料;砗磲主要生活在礁盘及礁盘边缘浅水处,是贝类中体形最大的,连殻带肉可重250多公斤,大的可长达1米多,劈开可作两个浴盆,肉和筋制成的干品,销路很广。海藻中价值较大的有海人草、麒麟菜、马尾藻等。其中海人草是制造驱蛔虫的药物,是南海诸岛的特产,驰名中外;麒麟菜可制琼脂、防腐乳化剂等。此外,甲殻类的螃蟹、龙虾,软体类的鱿鱼、墨鱼、蟑鱼等都是南海诸岛的主要海产。

  南海诸岛不仅有优质的鸟粪磷肥,多样的海产,而且还藴藏着丰富的石油。

  六

  南海诸岛,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早在秦代,秦始皇一统神州,我国就是一个濒临南海的国家。据《史记》记载,当时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市),已是南海各地土特产的集散地。

  汉代,我国人民根据海水涨退的自然现象,称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南海为“涨海”。

  三国时,吴国派朱应和康泰远航南海,访问扶南国。隋大业三年常骏、王君政等纵渡南海,到达赤土国(今马来西亚)。东晋著名僧人法显和唐朝著名僧人义净,都曾取道南海来往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据《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岭南道、振州”和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中记述,至唐末,在琼州设置了都督府,把西、中、南沙群岛划入行政区,隶属振州(崖县)管辖。

  宋代,我国人民首先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因而对南海诸岛就有了更多的瞭解和定名。如周去非着《岭外代答》(1178年)卷一中有:“传闻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的记载,把西沙和南沙分别用长沙和石塘来称呼。赵汝适写的《诸蕃志》(1225年)“海南”条中说:“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已把西沙和南沙当作航行险地。

  元代,我国航海的规模更大,祖国大陆和南海诸岛的交通已相当频繁,对南海诸岛的瞭解也比较深入。据《元史·史弼传》记载,1292年,元将史弼率军五千去爪哇时,就曾“过七州洋万里石塘”。汪大渊在《岛夷志略》(1349年)一书中,提出了对南海诸岛整体的认识。认为“石塘”由潮州生成,分三脉向南伸展,一向爪哇,一向帝汶岛,一向昆仑岛。

  明代,我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在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年—1423年)伟大航海家郑和、费信、马欢等人七下西洋,对西沙和南沙进行了考察和记述,着有《星槎胜览》和《瀛涯胜览》。茅元仪写的《武备志》(1621年)中转録有郑和下西洋针路图,图中有“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可能是“万里”之误)和“石塘”。可见,至少到明代,南海诸岛就已正式列入我国的版图。

  清代,对南海诸岛的瞭解更加深入,记述更加详细,所绘地图更加明确。如陈伦炯写的《海国闻见録》(1720年)一书中,不仅对东沙和西沙有详细的记述,而且在该书的“四海总图”上,就已清楚分出“沙头”、“长沙”、“七州洋”、“石塘”等,在沿海图上绘出了东沙岛。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録的《海语》(1820年)一书,不仅指出了中沙群岛的存在,而且还对中沙群岛进行了描述。可见,清初已把南海诸岛分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岛群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中国政府发现日人在东沙岛偷采磷矿后,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伏波”“琛航”两舰,前往西沙群岛视察,在一些较重要的岛上悬旗、立碑、鸣炮,重申为我国领土,并对各岛重新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一度侵占我国的南海诸岛。抗战胜利后,日帝退出南海诸岛。1946年冬到1947年春,当时中国政府在各国公议下,派遣海军接收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改定了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并在永兴岛和太平岛上建立了石碑,把南海诸岛划归广东省管辖。

  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事实,不仅载诸于史册,有案可查,而且在各群岛上还保留着大量我国人民活动的历史见证。如房屋、坟墓、铜钱、水井、瓷器和庙宇等。其中坟墓如南沙群岛北子岛的二座清墓,其碑文一署“同治十一年翁文芹”,一署“同治十三年吴XX”,属太平岛的清代坟墓;东沙岛上有1907年被日本人所毁的130多座坟墓等。铜钱如1920年在西沙群岛珊瑚礁下约1.5m处,发现少量的王莽钱和大量的明代铜钱“永乐通宝”,及1974年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和东岛上发现的包括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90多件瓷器等。庙,如东沙岛上有清初我国渔民建的“大王庙”及大王庙被毁后重建的“天后宫”;西沙群岛上有13座小庙(有孤魂庙、娘娘庙、公庙、石庙、土地庙等不同名称);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上有“观音庙”,南钥岛、中业岛上有庙宇、祠堂等。这些庙宇大多建于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乡土社祭观念的反映。

  南海诸岛上我国人民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的保留和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在唐代以来,我国人民就在这里生活和居住了。因此,18世纪以来,各国来往船只和测量舰艇,凡航至南海诸岛的,无不发现我国人民是岛上唯一的居民。事实证明,南海诸岛虽然远离祖国大陆,但是,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就一直在这里航行和从事生产活动,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和最早行使政权的祖国壮丽河山的一部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参考文献

  〔1〕曾昭璇,刘南威,吴郁文,黄少敏:南海诸岛,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2〕陈史坚,钟晋楔:南海诸岛志略,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