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南海诸岛史地研究始于1971年,当时商务印书馆要求华南师大地理系编写一本南海诸岛著作,为搜集南海诸岛资料,1971年末,吴郁文与本人共赴西沙群岛,对南海诸岛面积最大的永兴岛(1.85km2)和海拔最高的石岛(15.9m)进行考察,历时20天。1974年西沙事件后,广东省外事办公室邀请华南师大2人(其中包括本人),中山大学2人,中山图书馆1人,连同省外办主任傅奋等4-5人,集中到广州沙面胜利宾馆,历时一个月,搜集整理南海诸岛资料,提供有关部门参考。1980年至1982年4月,应邀参加解放后第一次南海诸岛地名普查的全过程,1982年5月被特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会议,为时7天。进入21世纪一十年代,南海局势紧张,2013年,参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更路簿)及南海诸岛土地名的文化解读》,2014年获准立项,2019年结题。此外,1979年11月还应邀出席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南海诸岛专题会议”,1990年7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南海诸岛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等有关南海诸岛主权的学术会议。
从1970年至今的50年间,在参加上述南海诸岛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出版南海诸岛著作6部,发表南海诸岛论文、文章近30篇。这些著作和论文、文章,有20世纪70年代的、80年代的、90年代的,以及21世纪00年代的和一十年代的。最早的是1975年1月面世,最迟的在2018年12月发表,现选择本人在南海诸岛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点(如把古地名与土地名联系起来,就可充实我国的南海诸岛地名系统等)、新提法(如把民国政府内政部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11条断续线称为“南海袋形断续线”等)、新概念(如对土地名和《更路簿》的定义等)、新发现(如在中山图书馆馆藏“南海诸岛”专项资料中,发现1928年李德光等所呈的《西沙群岛图及图说》,以及发现“琼人俗名称谓”等)、新认识(如认为最新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和海底地理实体标准名称》是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第五次命名等)、新资料(如中国地名委员会对南海诸岛地名审定邀请名单的相关文件和具体情况等)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文章出版论集,内容涵盖南海诸岛的生成、南海诸岛地理环境,古代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民间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官方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以及海南《更路簿》等方面。
本论集中的文章,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一十年代末,写作背景不同,致使一些数据使用不一致(如地名和更路簿版本的数量等),内容也有重复(如土地名来源等),为反映当时的背景、认识水平和保持文章的完整性,除少数文章进行修改补充外,其余未作过多的变动,基本予以保留。
需要说明的是,有数篇文章是与张争胜教授合作完成的,也收进论集中。
《论集》蒙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前副院长张争胜教授协助挑选论文和统一体例、研究生陈海湫、董青、王珏晓、李悦平、龙芝杏、陈起凤负责校对和打字;得到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的鼓励和帮助并在百忙中为本论集作序,老同学卓正大教授提出的建议,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郭伟民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论集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时间跨度大,不完善之处,知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刘南威
2020年夏至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