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这个概念,似乎只可以去感觉它,而不是谈它。因为美或不美,完全是个人主观认定的问题。你说贵妃美,我说她胖了一点。我说飞燕美,你说她瘦了一些。我眼里的西施,你看了可能会三天食不知肉味。你眼里的潘安,我看了可能三年不敢交男朋友。美?不美?这实在是太直觉的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不过要写它,我怎能不说呢?还是说说它吧。只希望说了之后,不会落到老子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地步才好。
什么是美?美并不是一个抽象或理论思考的概念,美是欣赏者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具体的形象。这种形象是经由事物现象的色、声、形构成的内容与外在形式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孟子曾说「充实之谓美」,指一个人能够充实善行到完满的境界就叫做美。广义的讲,凡事凡物,只要其内容和形式达到充实圆满的地步,皆可谓之美。孟子认为这个美只是一个初阶。人若能把充实完满加以发扬光大,就叫做大之美;能把发扬光大的充实完满加以变化无穷,就可称做圣之美;若能更进一步把发扬光大的充实完满,变化到如同莫可测知的天地自然的运行,那就到了神之美的境界了。因此,美有大小、强弱、与显隐之分。这些分别由美的种类可以观之。就让我用几种美的类型来谈谈美的特性。
美有超拔壮阔与蕴藉秀致之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峡谷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泰山登其上而小天下,庄子《消遥游》里大鹏鸟的扶摇而上九万里,与《易经》乾卦里飞龙的天行健通变不息等人事物的气魄,超拔壮阔之美也。韦庄的「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台湾山川,蜿延小径旁含苞待放之花草,老子的被褐怀玉的圣人,与禅宗「犹如水中月」的佛性等敛收圆满的性情格调,蕴藉秀致之美也。超拔壮阔之美令人刮目相看,为之动容。蕴藉秀致之美令人徘徊俯思,韵味无穷。
美有雄浑悲怆与氤蕴柔婉之美。雄浑悲怆之美叫人生悲奋起,激发振扬崇高之心。氤蕴柔婉之美如杨柳之姿摇曳,邈然且浓郁地弥漫着,绵绵不止。文天祥的《正气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三国演义》的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内容,孟姜女的哭倒万里长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皆凸显雄浑悲怆之美。山中河旁的晨雾暮霭,深山屋旁缓缓潺潺流着的小溪,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守清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二胡奏出的一曲针线情等,美得是如此的氤蕴柔婉。
美有朴素真切与委迤起伏之美。一袭素白,脂粉不施的村姑,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水波不兴的湖面,母亲与年幼儿女的对白,茶花女的率性真情,和哥德的对那十七岁少女乌克丽的爱慕,都表露了朴素真切之美。美国新墨西哥州高漠上高低曲折蜿延千里连天的公路,中国曲径通幽的园林设计,荡气回肠的悬疑小说与电影,李白描述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一段的长江,《老残游记》里把听众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与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的明湖湖边美人的绝调,都是委迤起伏之美。朴素真切之美,既真实贴切,又不矫揉做作,真情毕露,显现了生命之真实。委迤起伏之美,绘出了忽而这忽而那,忽而明忽而暗,忽而高忽而低,忽而直忽而弯的曲折变化。
美有情凝至性与彻悟割舍之美。情凝至性之美流露至诚尽瘁之痴情真性,直可感天地泣鬼神。彻悟割舍之美散发澹泊与虚静之风,了无挂碍之扰。耶稣基督与地藏王菩萨舍己救世的真情至性,孔明出师表与李密陈情表里忠国至孝之情,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与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等,皆是情凝至性之美的表征。庄周妻死鼓盆而歌,《金刚经》里,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不住于相的教诲,李叔同离家庭子女,弃荣华富贵的顿入空门,关汉卿的「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与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愿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等,为彻悟割舍之美。
美有流逸健动与纵收隐敛之美。《易经》系辞传「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与「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旁通统贯,生成化育之理,尼加拉大瀑布的磅礡飞逸的涌进,长江与黄河的万里无息的奔流,端午的龙舟竞逐,与田径场上运动选手的拉锯,皆属流逸健动之美。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隐含的敛收之情,旋风内聚转力所形成连接云霄的螺旋循环,潮流相互冲击而成旋涡贯注海底的漏斗奇观,《易经》「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伸也」,与庄子《南华经》里的支离疏等索隐行怪的高人,都散发了纵收隐敛之。流逸健动之美在动态中萌发生命的脉动与行云流水之姿。纵收隐敛之美于敛缩中见放射之潜伏,于拙愚中见巧慧之晕光。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许多种类可以显明美的大小、强弱、与显隐之特性。不过如前所述,美为主观认定的产物,可能有人不认为上述的美为美。但是,集多数类似或相同之主观的看法,本身即近于客观的境界。因此,上面所谈之美实是接近客观认定的美。也就是说,如果读者无法体会或意识到上述之美,那你很可能是属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或海边有逐臭之夫那类型的人了。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