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2月11日电(记者 郑汉龙)“台北会谈-强化认同互信 深化和平发展”10日上午在台北福华饭店大会议厅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在开幕式上致词。并同时向中评社提供了完整的发言稿,全文如下:
尊敬的张亚中理事长、尊敬的孙亚夫主任、尊敬的赵春山董事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向几经周折终于办成此次盛会的两岸统合学会张亚中理事长及仝仁表示敬意!两岸统合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反对 “台独”,导正台湾社会国家民族认同的方向,化解两岸之间的隔阂、误解、误会,促进两岸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人对张亚中理事长和统合学会的朋友,对理念坚持的执着和为实现理念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认同、互信与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的方向与目标相一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反覆证明,巩固与扩大政治认同与互信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与前提。海峡两岸应戮力同心,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基础,维护与发展两岸关系得来不易的大好局面。下面我想就增进与维护政治认同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一、两岸双方应切实维护政治认同的既有立场与主张
海峡两岸同胞在政治认同的问题上有着深厚、坚实的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原本并没有任何分歧。只是李登辉、陈水扁在主政期间,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制造了“政治认同”的错乱、“政治互信”的缺失,并导致了台湾社会的分裂,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干扰。今天要巩固与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关键还是必须摒弃“台独”及形形色色的分离意识,导正台湾社会在国家、民族认同问题上所出现的偏差,重新回到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的既有立场与共同基础上来。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谋求国家的统一,原本是海峡两岸一致的政治立场与共同主张。
众所周知,今天大陆方面所强调、所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海峡两岸在共同反对外国势力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势力,妄图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两个中国”、“—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斗争中,不约而同地提出来、并坚决捍卫的政治立场与主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前,台湾历任领导人都曾多次宣称,“大陆、台湾皆中国领土,不容割裂”、“我们的原则是,今天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统一的责任,也不应自外于统一的努力”。蒋经国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申明,所谓‘两个中国’、‘互不侵犯’的说法,只是一些对中国问题缺乏认识的国际人士一厢情愿的想法”。在民进党执政时,陈水扁也曾在正式的场合讲过,“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一个中国’原本并不是问题”。历史事实表明,最初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是某些外国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相反正是因为两岸中国人都一致地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使得这些人的图谋未能得逞。
(二)两岸同属一中是海峡两岸都采用过的表述—个中国原则的共同语言。
根据现行的文献记载,大陆方面今天所强调的“两岸同属一中”的原则与立场,是台湾方面首先提出来,后来大陆也采纳了这一说法。1991年2月,李登辉主持制订的《国家统一纲领》的“原则”部分中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1992年8月1日,李登辉主持召开的“国统会”全体会议,对“一个中国的涵义”所做出的结论又再次强调:“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就是由此概括而来的。大陆方面,因从来没有人认为大陆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一直都针对有人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未讲过大陆也是中国一部分之类的话。2000年台湾发生首次政党轮替,有舆论向大陆方面提出疑问:为什么大陆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讲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认为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讲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体现两岸平等的地位。对此,大陆方面很快做出了明确的回应。2000年8月,钱其琛副总理会见台湾联合报系访问团一行,在回答他们的提问时指出,“就两岸关系而言,我们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就是后来被媒体称为大陆方面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新三句。由上可见,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即“两岸同属一中”这一概念是在台湾方面提出相隔八年之后,大陆方面为了回应台湾有关人士的质疑,采纳了这一说法,从而使之成为两岸都用来表述一中原则的共同语言。大陆方面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接纳台湾社会人士的意见,展现了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极大诚意。
(三)两岸两会20年前公开达成了有书面文件为依据的政治认同的共识——“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自1949年分隔之后,双方虽然都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的统一等政治立场与主张,但是,由于一直处于军事与政治尖锐对峙状态,使得两岸之间从来没有公开地达成过任何共同的政治宣示。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和两岸各自政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两岸隔绝了几十年的状态终于被打破,并开启了接触与交流的新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2年10月,海峡两岸各自授权的民间团体——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得以在香港就两会交往与事务性商谈中应如何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举行会谈,并通过会后多次函电往来交换意见,最终形成了两岸两会关于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两会所达成的各自表述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海协会认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含义”;海基会认为,“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
两会双方各自表述的上述文字,正如马英九先生在海基会和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所指出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白纸黑字,有函电往来”的。
当年达成“九二共识”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国台办原副主任、海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先生,在“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尽管两会协议是用口头方式来表达共识,但这却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达成的、公开的、有书面文件为依据的政治共识。在两岸依然处于政治对立的情况下能达成这样的共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历经两岸关系20年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洗礼,“九二共识”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为世人所公认:其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双方各自向对方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统一”,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海峡两岸最基本的国家认同的立场和政治互信的基础,为两岸两会协商谈判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基本条件,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石。其二,“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搁置争议。两岸双方虽然在一个中国涵义方面存在着不易解决的政治分歧。但是,双方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务实的态度,本着求大同,存大异的精神,予以积极面对,即分别以 “认知各有不同”和“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的表述方式予以搁置,从而为两会正常互动排除了障碍。其三,“九二共识”在达成的方式上,也体现了两岸中国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在当时两岸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高度敌对的情况下,两岸要正式签署这样高敏感度的政治协议,显然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而双方创造了以口头声明的方式各自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正如唐树备先生所指出的,“九二共识”达成的方式,也是两岸中国人在处理两岸问题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创新。
还要指出的是, 海峡两岸在政治认同上高度一致的立场与态度,亦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早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美国政府在《中美上海公报》中就明确地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持异议”。
两岸双方在政治认同方面的上述共同立场与主张,见诸于两岸几任领导人的多次重要讲话和各自现行的规定与文献记载。对此,两岸双方都应牢记并倍加珍惜,并把它转化成凝聚两岸政治共识与政治互信,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粘合剂。
二、两岸双方应切实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两岸在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上的既有立场与基础,关乎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所有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在海峡两岸尚未实现统一的情况下,政治互信的建立与增强,政治共识的形成与扩大,民族与社会凝聚力的加强与巩固,更加有赖于对国家、民族认同的一贯立场的坚持与维护。
李登辉、陈水扁等人虽然制造了台湾社会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的问题。但是,它并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台湾社会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认同;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是两岸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的最坚实的基础。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双方都认为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目前,两岸所存在的政治分歧只是对于一个中国内涵的分歧,属于两岸政治对立的范畴,并不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问题。未来两岸的统一,主要是解决两岸政治对立的问题,亦即结束两岸政治对立的状态,而不是去再造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两岸都应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上,本着建设性的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坚持两岸政治认同与互信的既有基础,切实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此,我提出几点意见,敬请指正。
第一,两岸双方都应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创双赢展现出更大的诚意与善意。双方都应采取积极措施,多做有利于强化政治认同、增进政治互信的实事和好事,多讲有利于强化政治认同、增进政治互信的好话,努力营造破解两岸政治难题、逐步解决两岸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良好氛围。
第二,应巩固和深化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政治互信基础。在两岸尚未就一个中国涵义展开协商谈判并形成共识之前,双方都应以大局为重,在现阶段应切实履行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承诺。为了避免刺激对方和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出现“一表三千里”的状况,两岸双方在交往与互动过程中,都应坚持不表各自所坚持的一个中国涵义,在现阶段应努力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为解决两岸在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夯实政治互信基础。
第三,两岸都应正视与面对政治议题,将探讨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的政治关系摆上工作日程。胡锦涛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胡锦涛的这一殷切期望,为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深化两岸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岸双方都应将此项工作摆上各自的议事日程,尽早通过各种途径与管道,如两岸的专家学者及智库,展开共同的研究与探讨,并逐步上升到由两岸双方所授权的团体,进行沟通、协商与谈判,力争取得进展,为商谈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两岸和平协议等问题铺平道路。
第四,两岸双方都应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宗旨,在共同维护、确保与谋取两岸同胞最大利益的同时,要以最大的诚意,加倍的努力,化解两岸同胞之间的隔阂与误会,增强两岸同胞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的基础。对大陆方面来说,除了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不断受益,更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化解台湾同胞对大陆的种种疑虑,消除隔阂与误解、误会,切实增强彼此信任感。对台湾方面来说,尤其是执政当局与执政党,应引导台湾社会以理性、务实、客观的心态,了解、理解、认识大陆,摒弃成见、偏见、乃至某些敌视心理,尽快从不愉快的历史阴影中彻底走出来,切实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上的融合,共同打造相互关爱信赖的基础。
当前,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调整和变革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握住机遇,同心协力,携手共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共迎中国人的太平盛世。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