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孙亚夫在台北致辞:抱着善意而来

  中评社台北12月10日电(记者 王宗铭)由两岸统合学会举办的“台北会谈”今天上午在台北福华饭店登场,连续两天议程的主题是“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以“海峡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头衔与会的大陆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发表演讲表示,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双方尤其要把握住关于“一个中国”主张的共同点和连结点,通过求同存异,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双方通过各种方法,包括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定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这一客观事实,就确定了“一个中国”框架,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互信、促进良性互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拓展更宽广的道路,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台北会谈”主旨为探讨如何强化认同与互信以深化与巩固现有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主办单位为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协办单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1世纪基金会、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民主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两天的议程将有20名学者专家发表论文,两岸各10人,同时也有20人评论,两岸各10人。 

  开幕式安排孙亚夫、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与全国台研会会长周志怀、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台大国发所教授陈明通、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等人发表谈话。

  孙亚夫致词时表示,他很荣幸应两岸统合学会邀请前来参加台北会谈,认同与互信是两岸关系的基本问题,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问题,台北会谈讨论此一重要问题具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两岸关系的认同与互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心理领域与层面,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尤其应当抱持良好的愿望和积极的态度,以利于增进理解、丰富思考、寻求共识,我们是抱持善意交流的真诚态度而来,是抱着求同存异的积极愿望而来,希望与大家一起努力,把这次会谈开成一个有利增进认同、增强互信的会议,开成一个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会议。 

  孙亚夫说,两岸关系的认同问题,是在100多年来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交互作用下而形成的,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应该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予以看待。首先要看到,在两岸尚未统一,两岸关系经历过长期对立和曲折的情况下,两岸人民仍然保持着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我们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受中华文化哺育,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台湾民众大多数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2008年5月以来,在两岸关系明显改善发展、交流合作和平等协商取得丰硕成果的情况下,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支持度上升,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度提高,对大陆的看法也在发生积极向好的变化,这是十分宝贵的,也代表着进步的趋势。 

  孙亚夫说,同时要十分清醒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仍然对大陆的现状尤其是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相当多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前途直至走向和平统一抱有这样那样的愿望,在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看起来很不协调,实际上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原因,就历史要素而言,1895年清朝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等留下的集体历史记忆,至今还在产生影响。 
  
  孙亚夫说,就现实要素而言,1949年以来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间经历了38年的隔绝,经历了9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10多年的紧张动荡,最主要的是在这10多年期间,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去中国化逆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后果。相对50多年而言,近4年多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深刻的积极变化,但时间毕竟不长,发展也还不全面、充分,而且,两岸关系中的固有矛盾及其衍生的政治分歧问题大部分尚未得到解决,这也影响了台湾民众的认同倾向,上述均是历史形成的,同样也可以在历史的过程中被改变,这是我们在探究两岸关系认同问题时首先应该竖立的观念。 

  孙亚夫说,在两岸关系中建立和增进互信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甚至可以说有了共同的认知,两岸互信遍及广泛领域,人民之间的互信是基本命题,两岸双方的互信则起提纲挈领的作用,4年多来,两岸关系之所以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新局面,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形成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互信,开展良性互动,为两岸关系保持正确方向和发展势头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也为两岸交流合作、平等协商营造了最基本的环境,当前两岸互信面临的主要是巩固和增强的需要。 

  孙亚夫说,毫无疑问,十分明确,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增进认同、增强互信,每一位希望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人都抱有这样的期待,每一位愿意看到台海保持和平的人都负有这样的责任,在今后两岸关系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总的看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机遇主要是两岸关系在4年多发展中打下的基础、创造的成果、孕育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了60年来最密切的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两岸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已经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样的历史进程终将推动认同的增进、互信的增强。当然,为此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很多,而且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某些问题要在发展中去解决,现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孙亚夫说,我们将致力于促进两岸人民共同推进交流合作,厚植互利双赢的经济利益,强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纽带,融洽骨肉至亲的同胞感情,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经济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认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形成自觉的两岸同胞一家人意识,形成全然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理解关爱,彼此信赖扶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孙亚夫说,我们认为,当前两岸增强互信,要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同时也要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对两岸交流合作、平等协商有利,对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对维护台海和平和开创两岸未来前景有利。 

  孙亚夫说,我们知道在台湾谈“一个中国”的敏感性,也研究过台湾所有关于“一个中国”的主张,不管是党派特有的,不管是支持的或反对的,都研究过,从中感到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和坚持“一个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基本的问题。 

  孙亚夫说,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双方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认知有所不同,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两岸双方关于“一个中国”主张中一直存在着共同点和连结点,1958年八二三炮战期间,毛泽东主席写了两份告台湾同胞书,毛先生在第一份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他在第二份中又写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毛先生与蒋介石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认知肯定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而且当时双方正处在严重的政治军事对峙之中,但在这种情况下,毛先生还是说他与蒋先生对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点是一致的,显然者里面存在共同点,即双方都认为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因此而分裂,台湾和大陆还是一个国家。

   孙亚夫说,斗转星移50年,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谈话,胡先生在这次讲话中说,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次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就讲清了一个道理,两岸尚未统一是一种政治对立,而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因此两岸还是同属“一个中国”,而在台湾,即使到了今天,台湾方面依据自己的现行规定,也认为台湾和大陆没有分裂为两个国家,两岸不是两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而且在对外关系上不搞双重承认。由上述可见,两岸双方关于“一个中国”的主张一直有着共同点和连结点,这是两岸关系能够获得稳定和发展最具根本意义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双方就可以求同存异,求“一个中国”之同,存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认知之异,有了求同存异,两岸交往就有了条件,两岸关系也可以向前发展。 

  孙亚夫说,实践已经证明,求同存异是对待和处理两岸政治分歧问题的务实态度、聪明智慧和有效办法。当年,“九二共识”就是在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又存在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认知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求同存异达成的,从而给两岸关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产,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双方尤其要把握住关于“一个中国”主张的共同点和连结点,通过求同存异,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双方通过各种方法,包括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定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这一客观事实,就确定了“一个中国”框架,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互信、促进良性互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拓展更宽广的道路,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孙亚夫说,在今后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总体布局、努力方向,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扩大交流合作,推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不辜负两岸同胞的期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