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郭正亮:两岸政治对话 大陆须正视现实

  中评社台北12月10日电(记者 黄筱筠)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今天在台北福华饭店举行,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获邀出席谈论“两岸关系的机会与挑战”,他会后提供新闻稿指出,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提,中国大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长期存在的政治现实,必须给“中华民国”合理的政治定位,否则两岸政治对话或协商,不可能得到台湾人民的支持。 

  郭正亮表示,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两岸对于具有共同认知又存在深刻分歧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乃至“求大同、存大异”。这段话透露出北京愿意处理两岸政治分歧的积极态度,也为习近平时代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埋下伏笔。

  他表示,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后,两岸固然在“九二共识”的共同论述下,开启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大门,并陆续签署18项两岸协议,但两岸针对“九二共识”的内涵认知,仍有极大区别。台湾无法公开接受“一中原则”,北京无法公开接受“一中各表”,双方对于“一中”内涵不但毫无共识,也从未启动政治对话。 

 他认为,两岸和平协议的本质,是以中国大陆“不武”,交换台湾“不独”,名为“共同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实则内涵“共同结束中国内战”,亦即以内外有别的方式,把两岸视为“内战尚未结束、一个中国内部的两个政治实体”。但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主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北京承认。 

  郭正亮说,对“中华民国”来说,如果无法事先取得两岸互相承认的平等地位,一旦接受“共同结束中国内战”论述,将形同在国际社会上放弃主权﹐“中华民国”势将沦为以北京为首的中国次体系。 

  也就是说,对“中华民国”来说,中国大陆“不武”,充其量只是战术手段,只涉及两岸关系的战术运用,“中华民国”“不独”却是战略定位,涉及两岸关系的本质界定。大陆承诺“不武”,充其量只是放弃最极端的统一手段﹐只要“中华民国”放弃主权﹐形同统一终局已经先行预设,中国大陆仍可诉诸大国外交﹑国际舆论﹑经济整合﹑社会渗透等方式﹐逐步和平消化“中华民国”。 

  郭正亮分析说,马政府因此认定,两岸和平协议无法单独处理,必须与“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以及更根本的两岸政治定位环环相扣,才不致使台湾陷入被中国大陆逐步消化的政治陷阱。 

  他表示,台湾历经两次政党轮替,朝野政党尽管仍有表面的统独分歧,但台湾人民已经逐渐接受两大政治共识,国、民两党也逐渐向两大主流趋同。一、接受“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象征,更改国号过于冒进。二、接受台湾认同,作为历史地理认同,中国认同趋于淡化。 

  郭正亮说,民进党接受“中华民国”现实,承认目前并无更改国号的可能,改以确保“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主权,作为新的国家主权论述。另一方面,国民党也接受台湾认同,承认目前多数人民已经认同台湾,改以确保台湾的历史地理认同,作为新的族群认同论述。 

  他表示,面对选举压力,民进党不得不改弦易张,改以接受“中华民国”作为新政治主张,但相对于民进党的定位调整,中国大陆并未改变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强势姿态。这种无视国际现实的片面作为,等于同时与台湾朝野两大党为敌,使台湾人民更加同仇敌忾,更加否定两岸政治对话的正当性。 

  郭正亮说,民进党转向接受“中华民国”,因为要确保台湾的主权现状,必先确认“中华民国”的“宪法”框架,但中国大陆继续不承认“中华民国”,却使两岸促统的政治论述,完全丧失国共从内战走向和解的历史血肉。 

  两相对比,民进党已经走出新国家运动的意识型态,“试图在“中华民国”的“宪法”框架中寻找法理空间”,但中国大陆至今仍走不出汉贼不两立的意识型态,导致两岸政治对话始终找不到合理的现实基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