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北会谈 张亚中:这道路不会孤单

  中评社台北12月16日电/“两岸统合学会为此次《台北会谈》费心费力,但是却几乎把所有主持人、引言人、与谈人的机会都让给了其他学者专家。即使在闭幕时,由于时间因素有限,主办单位也把最后致词时间布施出来,让其他贵宾能够多说几句话。中评社特别访问负责筹办此次会谈的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教授,请他对台北会谈做一结语与感想”。  

  以下是张亚中教授受访全文:

  做为一个主办单位,很高兴看到这次台北会谈展现的多元与包容、据理与尊重。我们可以确定,在两岸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这次的台北会谈必定有它的历史意义。  

  两岸统合学会自我期许要站在为中华民族利益、为下一代着想的角度看待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统合学会充分理解红、蓝、绿三方的立场、忧虑与期望,期许自己能够将从知识出发,从关怀着手,提供一套最符合两岸和平发展期的政治论述,以帮助两岸达成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  

  这两天的会议,我们看到不同立场的学者在坚持自己立场之余,也可以用轻松与平和的心情表达。所有参与者们包容的态度,让我们深信,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沟通的。从参与者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出,在追求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人是冷漠的。  

  认同与互信是这次会谈的两个主轴。不同国家间即使没有认同,也可以建立互信,然而,两岸之间如果没有认同,追求互信注定是缘木求鱼。这是两岸关系的特殊之处。

  认同与互信是人类一直以来就有的课题,每个国家或族群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认同及互信危机。处理得好,人民彼此幸福平安,反之,猜忌与怀疑,冲突与战火将会挥之不去。如果只是思考眼前的利益,当然可以忽视认同与互信的差异,只要依赖物质性的交流与利益的获取就可以相互满足,但是如果我们要为下一代着想,就不可以放任认同的歧异与互信的疏离。  

  “立场的陈述”与“理性的讨论”是两个不同的思维。在台北会谈中,我们看到了两者的交集,可喜可贺。“反应问题现象”、“找出问题所在”与“提出解决方案”也是不同层次的讨论重点。在台北会谈里,可惜的是,前两者陈述的较多,最后一点的表述较少。  

  不管是什么样的色彩,不论是哪一种政治立场,所有的人都需要和平发展,也都会赞同认同与互信的重要。我们在一起讨论与沟通时,误解可以容易被化解,但是当我们在经过充分沟通后却仍然发现彼此的歧异时,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仅是沟通,而是“情”与“理”的解决方案。  

  说情要设身处地,论理要将心比心。说情要顾及对方的感受,论理要论大是大非的理。
    
  如果两岸不是两岸,而是两个外国,那我们不需要把“情”与“理”放在首位,而比较谁的权力比较大,谁的利益应该比较多,“强权就是真理”、“利益本来无情”将是谈判时的唯一标准。两岸就是两岸,两岸不是外国,自然需要“情”与“理”来处理争议。  

  两岸统合学会为两岸知识界搭了一个台,让不同观点者尽情演出。我们完全同意三党对于两岸目前认同与互信的看法,也了解三方对于认同与互信为何不足的分析。一个重大差别或许在于,两岸统合学会提出了增进两岸认同与互信的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一中三宪”是合情合理的政治定位安排,这样的“一中框架”可以确定两岸的政治互信,“两岸统合”是合情合理的政治走向安排,它可以建立、累积与巩固两岸的重迭认同。我们是汪道涵先生“共同缔造论”的支持者,我们相信统一不可能一蹴可及,深信“统合”是“统一”的必由之路,“统合”就是“共同缔造”的方法。“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是我们回应中共十八大有关“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问题的答案。  

  做为主办单位,我们想表达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建立论述而存在,不会盲目地为了捍卫而捍卫,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期待有人能够指导我们论述的不足,提供更合情合理的思维。只要有好的意见,我们愿意为现有的答案做所有的修正。
   
  《台北会谈》告一段落,或许大家下一次会在北京举办《北京会谈》时再相遇,我们期待下一次讨论时,红、蓝、绿三方也有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安排”与“建立认同与互信”的方案。  

  会谈期间,台北是阴雨湿冷的,不过,这丝毫没有阻碍我们彼此间热情的参与。两岸关系也是如此,偶尔湿冷的两岸关系只不过是必然会有的现象,只要我们愿意,湿冷必会转为温暖。  

  做为主办单位,再一次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余克礼所长、二十一世纪基金会高育仁董事长、台湾政治学会郭承天会长、中国评论通讯社郭伟峰社长的协办与支持,更感谢各位先进大德的参与。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论述上,我们已经提起脚步,那就大步地向前走吧!只要心中能够多为别人着想,这条道路不会孤单,也必定可以很快能到收成的时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