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物质幸福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宏观经济发展,两岸经济关系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恢复和发展以来,其主要特征是台商向大陆投资梯次转移,进而带动两岸贸易发展,两岸贸易与投资高度相关首批向大陆转移的台商,主要为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是推动台湾上世纪 60 年代经济起飞的功臣,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岛内劳力、土地、房产大幅上涨,新台币大幅升值,纺织、制鞋等劳力密集型产业短期内在岛内失去生存空间,适逢台当局开放同胞赴大陆探亲,促成台商掀起赴大陆投资第一次高潮。当时赴大陆投资企业多为以出口美、欧市场为主的加工出口企业,转移到大陆后其经营形态仍主要以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主。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后,由于两岸无法实现“三通”,在下游加工出口产业规模性向大陆出口带动下,岛内中上游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跟进向大陆投资转移,形成第二波转移潮;同时,部分电子产业的中下游产品也开始向大陆转移,在大陆投资经营方式仍以代工生产为主要特征。1990 年代后期,尤其是本世纪初两岸先后加入 WTO 后,台湾信息电子产业在跨国公司要求和着眼于大陆市场开放背景下,其高端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电子零组件、手机代工等加快向大陆转移,形成第三波投资高潮。
当然,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远不止上述提到的这些。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巨大的利润,整体经济环境向好的背景下,台湾同胞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是有所提高的。但近几年,由于两岸关系紧张,台湾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同胞收入水平是否会受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研究发现,收入无法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是,主观幸福感降低,所得会正向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家庭所得会对个人生活福祉产生影响,家庭月收入越高时,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快乐程度会因而提升,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呈现正相关,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物质资源选择性及控制性权力相对多,因此幸福感也较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高。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更容易出现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有较低的幸福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